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何多苓:画到无法克服障碍的时候 风格就产生了

来源:新浪收藏 2011-04-22

《兔子森林》200cm×15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在与何多苓的交谈中,谈到了一张画画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结束的问题,何多苓这样回答,画到不能画的时候,我就签上名结束,否则会无休止拖下去。当你画到没有办法克服你的障碍的时候,风格就产生了。而一个画家生涯的结束,何多苓的回答是:江郎才尽。

 

主持人:你现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在画这个作品,是事先想好了这个构图吗?

 

何多苓:我现在是几种状态混合在一起的,有时候想一个题材,下一部画什么,想好了,可能拍一些照片,开始计划这个题材,就开始起草图,然后拍照片,然后把照片综合起来,开始起稿画画,画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变化,跟最初已经有很大改变了。我觉得这就是绘画的魅力之一,不是什么都是计划中的,很可能出现计划之外的,意外的惊喜。

 

另一种就是,我在外面画画,拍照片,看照片的时候,哪个照片引起感觉了就画画,或者这个照片就是一个背景,或者是某些什么东西,引起了我的联想。

 

第三个途径,就是把自己脑海当中积累的,自己的画面,别人的绘画,中国的、外国的混合在一起,有时候突然想,这幅画可以引用一些东西来联想,比如墙上那幅画,画那个小溪,这是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印象特别深的场面,很抒情的一个古典题材。我是画的澡盆,把小溪变成了一个澡盆,一点点水,把这个题材荒诞化,而且有点恶搞。传统题材让我有引用的冲动了,无论是借用也好、引用也好,作为一个典故也好,这也是一个来源,大概作品就三个来源。

 

【相关资讯】

何多苓:现在画画的状态是最好的

兔子的森林——何多苓专访

“士者如斯”何多苓绘画展5月亮相上海

“士者如斯”何多苓作品巡回展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何多苓个人主页

何多苓作品背后的生意经(图)

何多苓和他的绘画:青春,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99艺术网专访何多苓

 

主持人:你这次回顾展的策展人杜先生说你完成了西方绘画语言在中国的转移,你自己怎么看?

 

何多苓:我自己一直想这么干的,我在80年代学画的时候也这么想,那时候是全盘西化,对中国的东西全然没有兴趣,90年代注意到了中国画,当时并没有想放弃油画,改中国画,而是想在油画当中注入中国的元素,我实际上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有没有他们说的这么成功,还不敢说,我还在努力。他们作为策展人,会综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他们的事情。

 

我的任务就只有提供画面,供别人看、尝试,而且我的画能够提供给观众什么样的东西,甚至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个很正常,绘画不像文学作品,不像用文字来规定什么东西,就是一个画面在这儿,沉默的,任何一个人在面前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首先会喜欢,不喜欢,看一眼就走,或者是久久的看,或者是这个画引起他什么联想,都可以。我也希望这样,引起的联想越多,就越好。我更喜欢我的画是这么一个东西,而不是一种规定性的,让人一看这个画就知道是什么,没有第二个解释。

 

他们作为策展人肯定有理论上的概括,从理论上把这个画加以解析,这个是我的画之后的事情,不是在之前,我也不会在之前看他们的文章。好像为自己的画做理论注解什么的,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范迪安在谈到您的巡展的时候,更多强调士的精神,强调了中国从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呈现和复苏,这一点您认同吗?

 

何多苓:我从来没有想过,作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做这个事情,我自己做的事情就像范迪安谈到的,中国的文化也好,或者是正在走向某一个方向,我可能是其中一员。我第一次采访就是他做的,他对我还是相当了解,他做的概括性的结论的话,也是有他的理由。至少我是在做这么样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问您一个技术性问题,一张画画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结束?

 

何多苓:你问这个问题是最难的问题,画到不能画的时候,我就签上名结束,否则会无休止拖下去。这样有时候你画到不能再画的时候,一个除了时间限制以外,第二计划性的限制,画到没有办法克服你的障碍的时候,风格就产生了,在这瞬间风格才产生的。有时候说风格,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没办法往下画了,这样风格就产生了。你提的问题是我经常苦恼的问题,绘画不是开头难,是结尾难,开头很容易,怎么样画完一张画,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但是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课题,我怎么样完成一幅画。

 

主持人:那作为一个画家呢,一幅画如何结束您怎样回答?

 

何多苓:穷尽一切可能性。你没办法,不管是时间、技巧,还是当下状态下你的修养和所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往前走的话,这个画就应该完成了,否则就不应该完成。

 

主持人:一个画家的生涯什么时候结束?

 

何多苓:江郎才尽。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