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吴鸿:艺术媒体成败在于定位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刘洋 2008-11-23

  


吴鸿  


  1968年9月16日出生。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1999年-2000 年任《雕塑》杂志编辑。2000年-2006年,任TOM.COM“美术同盟”主编,并任北京TS1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同时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划与评论工作。  

  商报:作为曾经的“美术同盟”主编和雅昌艺术网总编,您的名字和网络艺术媒体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您的教育经历了解到,您的专业并不是IT,而且之前一直在艺术类媒体工作,是什么契机使您对网络媒体感兴趣并在2000年加入“美术同盟”?  

  吴鸿:2000年,我去“美术同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之前,我有过做报纸和杂志编辑的经历,在“美术同盟”工作时,一开始也会把纸媒的编辑经验简单移植到网络内容的编辑上。但是,在工作中,我逐渐发现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自身规律。那么,第一点体现出来的是“网络”特性,第二点就是“专业”特性。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网络媒体的编辑规律和专业媒体的专业规律,并把这两个规律结合起来。能不能把这两个规律结合好,就决定了你有没有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  

  商报:2004年之前,因为纸媒在为当代艺术提供平台方面的弱势,网络成为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在这种大环境下,您是怎样结合“美术同盟”的资源及优势进行整合,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  

  吴鸿:首先,我们要给“美术同盟”定位。最初加入“美术同盟”时,感觉其框架比较复杂,包括了其他的艺术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应逐渐把内容清晰地定位为“当代艺术”。这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当时大部分艺术界的网民都是年轻艺术家,同时还包括一些在校学生,这个人群实际上是对当代艺术比较感兴趣的。第二,在经过网络经济的波动,以及网站裁员后,“美术同盟”的编辑人员非常少,没有能力去做其他更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长,集中精力,用有限的资源聚焦于一个点,让它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我们才把内容定位为当代艺术部分。  

  同时,2004年之前,网络媒体给当代艺术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空间。因为,当时以纸媒来传播当代艺术的信息有很多限制,网络传播则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客观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网络媒体传播资讯的快捷性和互动性,这是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网络媒体有时间上的快捷性和参与过程中的互动性。基于此,我们也运用这种方式、特点,至少是在我做“美术同盟”的时间里,“美术同盟”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媒体参与了很多同时期当代艺术问题的讨论。举一个关于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的收租院》讨论的例子。我觉得,“美术同盟”在那个讨论中,不仅是起到一个报道或者反映的作用;同时,它的立场和态度本身也影响到这个事情最终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专业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推出一些年轻艺术家。因为把内容定位在当代艺术,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更多宣传或者展示的机会。在他们发展期间,“美术同盟”对他们的推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在“美术同盟”工作期间的经历是非常欣慰的。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