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实验艺术没有标准答案——答《画廊》杂志黄文亚先生

来源:画廊 作者:宫林 2011-05-26

 

2011年5月12日,和《画廊》杂志编辑黄文亚约好了在酒厂艺术区“西东画廊”见面,因为我当时正为去瑞典的个展做准备,顺便在那里接受了黄文亚关于实验艺术教育问题的采访。在此我做了一些删节。5月20日,黄先生给我发来他整理出的文字稿,题目是《宫林:实验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仿佛在回答我前几日写给我的学生们的一份信《研究,还是答案?是实验艺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确实,实验艺术有标准,但是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记者:新媒体艺术主要包括哪些艺术形式或科目?

 

宫林:……“新媒体”这个名称是以数字媒介为主要创作方式,比如:数码摄影、数码影像、数码设计和数字电影制作等等,都属于新媒体这个范畴。所以,不仅仅是在电影、造型艺术或者是在设计方面都有“新媒体”这样的名称,实际上,在音乐、戏剧和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新媒体”媒介和制作方式。它是一种新媒介,而不是一种新观念或一种新思想,艺术家可以运用这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称为“新媒体艺术”。但是,艺术家也可以从媒介创作中产生思想。

 

 

记者:因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成立的比较早,在中国美院也有一个新媒体系……新媒体专业主要有哪些课程设置?您觉得实验艺术教学跟其他院校比有何特色?

 

宫林:……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特色,一方面,有关于“电影数字技术基础”这样的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是以实验艺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比如有:“新媒体实验影像”、“实验电影”、“装置与公共艺术”,还有“材料与实验”等课程。在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课程中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叫“造型语言转换”。实际上,这个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意识的转换,如何从传统的观察方法、认识方法和表现方法上向适合于新媒体和当代艺术创作的语言方式转变。从思维转换到方法转换。

 

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的特色和优势是在影像这方面。一方面,电影学院有电影艺术这样的传统资源,在影像“视听语言”方式上显得非常专业,我们要利用这个传统的影像优势;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有现成的影像设备,有摄影系、导演系、录音系、动画和电影美术设计等专业,学院有摄影棚、录音棚、剪辑设备等这些东西。同时,这些设备各个专业可以资源共享。美术系内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也可以和电影美术设计、电影特技、影视广告等专业(方向)资源共享。这是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比较快的基础优势,它有很好的环境基础和硬件基础。另外,我们在专业课程和发展目标上,还是偏向往实验影像(实验电影)这样的方向发展的。

 

 

记者:你觉得实验影像这方面,除了媒介,手法、技术方面,它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哪一块儿,包括教学思想的实验或者是艺术观念的实验?

 

宫林:这个问题很好。“实验艺术”这个名称是一个中国特色,是中国人的提法,说明“实验艺术”在中国现在还不是主流艺术。我在考察欧洲艺术教育时,它没有实验艺术(experimental art)的说法,就是纯艺术(Fine art),或叫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因为,纯艺术或当代艺术就是主流艺术。西方的纯艺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在我们把实验艺术纳入到中国的艺术教学里边,目的也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验艺术既然纳入进大学教学体系里边,就应该有教学模式,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如何在中国的学院里边进行实验艺术教学,这无论是任何一个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去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也是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当代艺术教学里边,主要应该是从过去传统的技法练习,转变到培养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的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你怎么考试我就怎么学,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在学校里,只要学会老师要求的这个答案就可以了,但是实验艺术不是这样的,实验艺术没有答案,不知道结果。那我们怎么解决没有答案和结果的实验艺术教学呢?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考察和研究。这个研究方法比答案和结果更重要。比如,刚才我说的,我们课程里边有装置艺术、实验影像、公共艺术或者造型语言转换等,虽然这些课程的名称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课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让学生从考察和研究入手。研究什么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应该去研究——这个研究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研究:

 

第一,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研究。学生根据某个课题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到现实生活中作考察,认真做好文字、图片、影像甚至实物的记录和采集。

 

第二,是研究艺术史,对古今中外艺术史中与此课题有关的艺术作品进行考察。我为什么提出来要考察古今中外的艺术史?比如,我们的“造型语言转换”课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课题,我希望学生必须要考察艺术史中大师的作品,比如,绘画、雕塑和设计中关于“时间”的作品,学生不能只考察当代艺术作品,不去考察当代之前的作品,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关于“时间”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已经获得了什么成果?我们如何借鉴?如何去学习?如何避免重复以往艺术家的研究成果?所以不仅仅只是在专业里边去考察,也要考察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与此课题有关的内容。要到美术馆,到博物馆,到图书馆去考察,只有考察和研究才能进行实验,而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冥思苦想。

 

 

第三,才是对当代艺术的考察。考察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作品,如: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动画艺术和互动艺术等,了解当代艺术在这一课题领域中,在材料属性、媒介特征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第四,根据这几个方面的考察,逐步确定你的构思方案,画草图,这个时候你才会逐渐明确,在“时间”这一课题上,我的作品可以用影像做,还是用动画做,还是用装置做,或者用其他什么材料做,甚至也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做,如果是这样的方式,那就带有实验性,而不是老师一开始确定答案。

 

第五,在考察过程中,前三个方面主要是以学生的考察研究为主。老师也要把你对这个“时间”的概念和要求进行专题性的理论讲解,分析和讨论与“时间”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比如:安迪·沃霍尔、比尔·维奥拉等艺术家是怎么表现时间的?我们不要害怕学生的思想受到那个艺术大师的影响。老师和学生要一起讨论和比较不同艺术类型的语言特征和媒介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过程是实验的过程,我们一开始不知道结果,不知道答案,这才叫实验艺术。通过这几个考察过程之后,我和学生都不曾想到,一个“时间”的课题,有的学生做了装置作品,有的做了一个影像作品,实验艺术的实验性应该是这样来体现的。实验艺术教学最重要的是方法和研究过程,而不是答案。

 

 

记者:您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实验艺术委员会,对于这个情况,您怎么看待中国美协这样官方的机构接纳和认可了实验艺术呢?

 

宫林: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以前实验艺术在中国美协国家体制内是不被接纳的,甚至是排斥的,在美协官方杂志《美术》里边就曾批判过当代艺术、实验艺术这类艺术形式。现在,在中国美协,国家体制内接纳、吸收了实验艺术作为其专业艺术委员会之一,说明我们国家体制内也在发展和变化,在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包括对艺术类型的认识,对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认识都有所开放,说明我们国家在进步,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在进一步发展。反过来说,在西方国家,实验艺术或者当代艺术已经是西方的主流艺术了,你看他们的博物馆也好,美术馆也好,画廊也好,以及艺术博览会,基本上全都是这样的影像、装置和各种门类的实验艺术。我们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把这些东西排斥在国家体制之外,实验艺术或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停留在边缘或者地下状态,这是国家的悲哀,而不是实验艺术的悲哀,因为,中国的实验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所有著名的国际艺术大展都有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并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并不一定说国家体制内接纳了实验艺术或当代艺术,实验艺术就死亡了,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一方面实验艺术在国家体制内的发展得到认可之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它可以从社会批判的实验也向艺术语言的实验方向发展;它不仅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可以进行高端的实验和研究,同时还会对整个国家的民众起到普及作用,让中国老百姓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对实验艺术有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甚至也会有兴趣去做实验艺术。以前他们排斥实验艺术,是因为对实验艺术不了解。我想,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今后所作的各种工作,将会促进过去在边缘状态下的实验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热情,我们可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实验艺术。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