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时空之间”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的影像收藏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严潇潇 2011-06-30

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齐达内,一幅21世纪的肖像/ Zidane, Un portrait du 21ème siècle》,2006

 

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的影像收藏是其引以为傲的特色之一,日前为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时空之间”(Entre-temps)带来了他们的十年典藏,所呈现的这些法国及海外艺术家们,大多生于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又自90年代起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而言,不啻于一次梳理;在我们这儿,则更多地是借以管中窥豹,以之为样本来再考察影像与展览的可能性。

 

这些作为样本主体的作品有些并不太陌生。“错过”了新浪潮与先锋文化大爆炸的这“后来的一代”,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网络中找到了各自的切入点,他们身上微妙地汇聚了前辈或是同时代者(包括创作者与理论分析者)抛出的元素,而新的社会历史进程(在这里,诸如移民文化、消费与信息社会等等)又潮水般推动他们的主题发挥——一些或多或少被“异化”的现实。

 

同时他们也创造出新的时空观,当代美术馆展览史为之提供的平台促进了这种模糊界限的实验,将传统的银幕或屏幕+影像的模式推进至各种新的多媒体手段,以至邀请受众的参与,让单一的时空关系发展为立体系统,在创作时无法预定、无法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丰富。这次在今日美术馆几个相连又相隔的展厅中,以作品为单位重新分割定义的空间尽管仍具有“白盒子”的局限,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整体与作品之外的场域,还是让整个展览在细部有诸多可被挖掘的观看逻辑:一些隐约的共通表达特征,譬如对日常眼耳见闻的篡改或放大、利用影像来汇聚注意力的方式(有时是极端的)、以及使用的媒体手段等等。

 

当代影像艺术家通常不被认为是“讲故事的人”(narrator);而“叙事”(narration)的概念则超越了故事本身,即便是展览中最具“故事性”的《马拉松人生》(一位跑步青年与他讲述“自己”一生平淡经历的画外音)、《天气非常好》(度假归来的两个闲谈场景)或是《母亲、父亲和我》这些利用大量言语信息的作品,醉翁之意也都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讲述的方式进入叙事性而成为其本体。而那些以动画线条完成影像的作品则走向了一种极致的方向:《博纳瓦尔》以手绘风景替代摄影机;《感觉》《神即图案》以半抽象或抽象的图形引发间离、甚至是无方向的视觉体验,符号从未如此直观地呼唤在观看当下的解码工作;《无题(不)》则更加纯粹地源自艺术家用作画来完成写作的生活逻辑。虚拟形象在“安李”这个形象上则不那么纯粹了,《安全区的安李》《时间之外的两分钟》都用上了这个日本动漫人物,强调了一种复调式的互文。影像装置则凸显了影像的物理载体(《时空之间2》)。而最像“电影”的无疑是《齐达内,一幅21世纪的肖像》,不仅由于它以35毫米胶片拍摄、或是参加过戛纳电影节;美术馆展厅里为这件作品留出了最大的黑屋子并以双屏放映,在接近影院体验的同时也做了疏离的工作。

 

 

这个展览再次提出了“艺术家作为叙事者”的观念,以及他们通过各自的创作与叙事建立起的“集体艺术”的特性,隐含着引导观众超越作品的呈现本身去观看的意图,将受众纳入艺术体系。这一层面在这次展览上尚且未能有所展开,而影像也继续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加要求观者有超越作品的视野。一个影像展是难以被文字、言语来还原的,这种不可转述的特性反而可以转化为这种艺术表达的巨大潜在力。影像,大有可为。

 

正当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将他们的馆藏影像带来中国展出时,其馆内也正展示着几位亚洲影像艺术家(曹斐、杨福东、费奥纳·谭[Fiona Tan]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作品。而民生现代美术馆在今年也借此拉开梳理中国本土影像艺术史的帷幕——接下来的张培力影像作品展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影像篇”都是值得关注的项目。

 


【编辑:王心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