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写实画派的标杆杨飞云:追求心灵与诚实

来源:中国嘉德  作者:杨列  2012-11-22

杨飞云

作为当代写实油画的水平标杆之一,人们在谈论到写实油画作品时,通常都会拿杨飞云来做比照。然而不管持哪种观点,人们大都同意他承袭了中国写实油画的衣钵。

在高碑店,隐藏着这样一幢建筑,有人说他神秘的存在于车马不抵之处,有人说他至今依然坚守着“真善美”的信仰,事实上,这座静静伫立的建筑被称为中国油画院。正是这样神秘的一个场所,举办了《林旭东、陈丹青、韩辛——四十年的故事》《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俄罗斯油画巡回展》《寻源问道——中国油画院特邀艺术家联展》等等一系列重要展览,而在最新的展览《心灵与诚实》中,这座学院的院长杨飞云就是主倡者。

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展,此次的参展艺术家都是与杨飞云交往多年的朋友或弟子,包括他的太太芃芃和挚友朱春林、王殿华等。杨飞云在此次展览中,共展出了三幅新作,分别是《宁静与沉思》《17岁》及《山西女孩》。这三幅作品均为女性人物肖像,画中的人物延续了杨飞云此前作品风格。杨飞云在自己的作品上贴着一段注解:“艺术的动力是内心的感动,内心的感动是真实可信的。”对于这些新作,杨飞云解释说:“这些作品,一部分题材是原来惯有的东方女性题材,从灵感审美或是文化特征上,找出一些自己能够体验的东西,来对东方女性美进行诠释。”而对于故地人物题材的选择,杨飞云如此阐释:“不是说以后画的都是农村景色和农民题材,而是去挖掘这部分地域和文化中深层次的精髓。”

由三本画册开始的绘画人生

在说到他如何走上绘画生涯时,杨飞云笑着说道,若细算他的绘画生涯,当从四、五岁左右开始的“乱画”开始。而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杨飞云的父亲是内蒙古包头郊区一位乡村教师,音乐、美术“双栖”教学,在他教那些小学生画画时,杨飞云总是跟随身后,在课本上和作业本上乱涂乱画。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乡村剪纸的行家里手,每逢年节,她总是受邀为村子里的人家做窗花剪纸。父母常年从事乡村艺术活动的耳濡目染,让杨飞云在年少时代就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真正的绘画学习是在“十年动乱”开始以后,而杨飞云最要感谢的,就是三本重要的画册,正是他们影响了他的一生。“一本是徐悲鸿的素描,是吴作人先生写的序。还是用文言文写的,当时看那几句话都很难看的懂。第二本是达·芬奇的一个评传,是当时的苏联人印刷的。一个很厚的大十六开本,里面有整个对文艺复兴的评价,尤其是关于达·芬奇的。里面还有很多图,因为当时是看不到这样的书的,所以当通过特殊的方式拿到那本书的时候,我就临摹里面的每一个印的很模糊的插图。就是这样一个学画过程。第三本书,也是很重要的一本书就是伦勃朗的一个画集。”杨飞云至今都可以毫不费力的回忆起画册样子。“很厚,亚麻布的封面。里面都是把油画印在一张纸上,再粘在书上的。那也是吴作人写的序。里面有的油墨都是臭的。可能还是苏联人帮着印的。伦勃朗的很多经典作品都在里面,我都不知道临摹过多少遍了。”

那个时候杨飞云也就大概十六七岁,“文革完了以后正在铁路学徒。当时还能看到一些苏联方面的书,就是现实主义的那批。可能是那些书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到了现在你要是问我最喜欢的画家是谁,我还是会说达·芬奇,伦勃朗。可能就是小的时候对这些画家有太深的情结了。“正是将古典大师伦勃朗、达·芬奇的画册作为早期学习绘画的范本,才使得他在初学绘画时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标准和扎实的绘画功底。

心灵与诚实是一种追求

谈到展览被命名为“心灵与诚实”时,杨飞云说:“其实这像一个展览会上的名字,但是我们这是觉得一个画画的人在今天要保持的一个态度与追求,一个绘画艺术上最基本的追求。比方说诚实,说的就是你的绘画要真诚,要体现出自己真实的感动和感受,是通过观察得来的,不能超前也不能做作虚假。前段时间有人说现在的文化界有三浮:浮躁、浮浅和浮夸。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人们缺少心灵和诚实这一块儿,所以才浮。“

作为一个画家,杨飞云有着两个最为人熟知的身份,一个是写实画派的创建人之一,一个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的院长。这就好像他艺术生涯的两面,古典绘画,艺术教育。在谈到古典绘画中“真善美”的意义时,杨飞云说道:“真善美这乍看陈词滥调的东西,正是油画院秉持的核心价值。”杨飞云先生解释,画院强调“真善美”,正是因为它近来被强调得少了。把文化当作产业运作的副产品,是一种黑白的颠倒和审美的堕落。“无论是绘画还是做人都不能虚假,不能不善。”“真”不仅代表绘画只能表现真实形象,而意味一种品格和思想,正所谓“上德归真”,是作为艺术家所需的纯粹和作为普通人所需的诚恳;“善”是你在观赏艺术品时能体会到的令人感动的善意动机;而“美”,一方面是存在于宇宙的内在规律,如黄金分割,天然和人的审美本能契合,但若只有这一层面会陷入程式化、概念化的空洞,“美”的另一方面来自人的内在的参与和心灵的感动。因此,“美”的形式是个性化和不同质的。深刻的是美,强烈的是美,批判的也是美,但它们的精神是暗合的。鲁迅的骂人,因其背后的责任而美,下里巴人的劳动,因其真实、质朴和耕耘而美。这样生发于“真”、“善”之上的“美”,是具有绝对意义的,能够触动心灵,带来心灵的愉悦。

作为中国油画院的院长,杨飞云同时也在坚持着另一个理念“寻源问道”,这也是油画院成立的宗旨。杨飞云表示:“寻源问道”并不是要固守传统或否定变革,而是对人们离源头太久太远而失去根基的现状的反省。只有汲取了源头的营养才能有真正的创造。只求新的是新闻和娱乐,虽能掀起热浪,却转瞬即逝。有生命力的艺术,必然是有根基、有传承的。因此,在这个主旨之下,油画院的首个活动便是以“寻源问道”为主题的油画展,展出了吴冠中、靳尚谊、詹建俊等大家的作品,杨飞云希望将来也能按照这个主旨继续做下去。

写实绘画的前方道路

在谈到写实绘画目前的发展状况时,杨飞云也表示,写实绘画面临着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图片和绘画分不清,还有一个便是图片对绘画的误导以及绘画过度追求图片效果。杨飞云说:“有人认为照相是对写实绘画的冲击,我觉得恰恰相反,照相的发明见证了绘画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摄影不管有多少主观处理,最终还是落在客观的真实上,它是客观的提示。而绘画运用的是客观的外在环境,最后落在艺术家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上。一个是由外部世界到表象记录,一个是由外在世界到内心的深刻感受。人不是机器,照相是瞬间的事儿,一按快门,喀嚓!画画则是历时很长的心灵体验。“

“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不仅有描绘的快感和韵律、节奏的控制,尤其是在体验真实的时候是有选择的。虽然我们在眼里看到的是全息影像,但是,人的眼睛从来看不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人的眼睛比现在最好的摄影镜头还要灵活,想看哪儿都可以看得很精微。但是,没在脑子里过滤过的东西,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我们在单位里见过好多人,忽然某个人说我们曾经在一个单位,你可能记不起来。人的视觉经验是个十分有趣的话题,眼睛的选择性是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在饿的时候才对食物很敏感。因此,照片不是绘画,绘画里面有形象、有故事,好的绘画作品还须注重绘画表现力。因此,没有一张照片能取代好的绘画。摄影只会对低端绘画有影响。而画家利用照片创作时,会出现很劣质的画作。很多年轻人用电脑做出的画,收藏界分不清,理论家也栽进去了。画家可以使用照片,但如果好多画画出来是纯粹照片效果,那就不如去照相了。”

同时,针对目前有人提出的“美术学院的黄昏”说法,认为在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的情况下,古典写实是否已走下坡路。杨飞云持否定态度。作为古典写实油画的领军人物,杨飞云并没有否定抽象的存在价值,而是努力地从中吸收有利于自身创作的内容。“在品种语言里,绘画观念艺术在西方已经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装置。抽象艺术是在绘画艺术中,根据形而上的东西进行的推演。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大家都要朝这个方向发展。不过,伟大的写实作品,里面必须有抽象元素的节奏美感,如果没有这个,那作品就称不上是好的作品。”
 

 


【编辑:李洪雷】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