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05.9.20/2005.12.21
地 点:北京上苑贾方舟寓所
采访人:段君
段:今年是"85"新潮美术20周年,请你回顾一下那个时期的艺术批评。
贾:"85"新潮这个美术潮流从形成、发展到收场,批评家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批评的时代•序言》里说,′85新潮美术批评是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推波助澜。85年《江苏画刊》改版,原来它是一个地区性的刊物,改版后开始关注全国。邵大箴到了《美术》杂志以后,版面也增设了新潮美术栏目。当时高名潞研究生毕业分到《美术》当责任编辑。邵大箴本人虽然对新潮美术的态度有所保留,但是他很宽容,高名潞做编辑的时候,其想法、理念基本上都能够体现在杂志上。特别是85年还有《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的创刊,《中国美术报》原来第一版就是思潮版,交由栗宪庭负责,这就非常及时地为新潮美术制造了舆论,吕澎曾经很中肯地说,“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如果离开像栗宪庭、高名潞这样一些批评家的工作,是难以想象的。” 《美术思潮》的创刊,更为一批年轻的批评家的出场提供了阵地。整个85期间,青年艺术家可说是异常活跃,我记得85年我到黄山参加油画艺术研讨会,批评家、中年油画家都在那里讨论如何观念更新,没想到一回到北京,《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已经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了。一下子就觉得落伍:我们还在讨论的问题,年轻人已经做了,已经在用新的观念创作了。
段:从“批评家”到“策展人”,你认为促成这种身份转变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贾:89以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美术报》停刊了,《美术思潮》也早被停刊,《美术》杂志则走马换将,开始批判新潮美术。只有《江苏画刊》保留下来,大家已经觉得很难得了,但以后能不能继续下去也还很难说。批评家此时开始思考:如何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一些作用?吕澎联合一批批评家开始在广州搞双年展,王林做文献巡回展(王林实际上相当于办了一本当代艺术刊物),北京的水天中、郎绍君、刘骁纯等则联合全国的批评家策划了“批评家年度提名展”。批评家在90年代也只能通过策展来体现个人的责任感,因为他们纷纷离开编辑岗位,不再有发稿权。策展作为批评家的一种民间化的活动也就成为必然。批评家策划展览是比单纯的文本批评更为有力的一种批评,也就是我所说的“权力批评”。因为策划一个展览要比发表一篇文章能对当代艺术产生更大的效应和影响力。后来慢慢发展出来一批独立策展人,例如朱其就是通过策展走出来的批评家。90年代很多批评家扮演的是策展人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也是时代所使然。其实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就是批评家作为策展人的一次预演,虽然那时还不叫策展人。
【编辑:尹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