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师进滇(中)上品艺琅董事长谢蓉(右)与朋友在现场
2015年7月9日,艺术家师进滇同名个展在草场地上品艺琅拉开序幕。此次展出了师进滇从2008年至2015年间用不锈钢丝纯手工编织创作的“鸟巢”、“山地”、“空门和云影”、“哈雷”、“童声”、“沉浮”等作品。此次展览既有架上综合材料绘画,又有装置雕塑。
师进滇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纯手工编织,他将一些现成品用不锈钢钢丝就行包裹编织,比如“屏风”等作品,他将从民间搜集来的实物屏风用不锈钢丝进行编织,然后再用大火燃烧,通过自己的把控把火熄灭后,能够看到有残留的木炭留在编织的不锈钢丝内。在对作品处理的细节上也相当精致,门窗上的花纹、屏风的纹理,他都一一予以了再现。除此之外,艺术家呈现的“哈雷”作品,是将一件真实的哈雷摩托的零件予以全部拆除,再用不锈钢丝将这些零部件进行编织,之后把零部件取出,然后将不锈钢丝编织的部件予以重新组装,从而形成了新的“哈雷”。
数字—哈雷 不锈钢丝着色 270x58x110cm 2015
据了解,艺术家对展览布置的灯光要求也非常高,力图打造出十分完美的光影效果,所以在现场能看到每件作品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阴影。师进滇通过对既有实物的“解构”与“重建”,全角度呈现其艺术之“轻”、“透”。他形容自己的作品为“把东西由真实可触的转变成没有实物的空壳,然而它仍然是真实的,因为它固有的阴影还在伴随”。
“对于现在的雕塑装置的创作,我想表达有雕塑的物质性制作成分又有装置的观念。同时,让软体和透明来使环境和建筑的整体性保持一致、和谐。作品的失重和心理放松是我做雕塑装置的出发点,这样处理能够得到一种并非刻意的效果,在建筑环境中产生共鸣。相对于建筑实体,我的雕塑装置大量使用线条,这种线条本身带有自然形态,在建筑环境里,视觉上也是一个对比和强调。在有些雕塑装置作品中,除了空间的感受外,我强调了某种时间的记录,如一些旧门窗作品中,留下以前的形态。如:保留火烧以后的木炭,从对一种已有形态的塑造,通过燃烧,形成一种置换,而彻底地改变原有的物质性,得到新的感受。好象是物质的消失,体会一种精神理解。”师进滇在自述中说到。
浮沉 不锈钢丝着色 165x42cmx10 2015
师进滇创作这样的作品已有20余年,每件作品由于工序繁琐复杂,所以耗时非常久。在采访中,师进滇表示“其实艺术家解释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我更愿意让观众自己去解读作品”。
师进滇1953年出生于云南,1974年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成都。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传统雕塑到现代艺术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持续创造力的艺术家的“有机知识分子”特质。也正是因为这种持续的创造成果,使师进滇成为今天中国现当代艺术领域独具特色和价值的艺术家之一,备受业界重视。他的作品也被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韩国的一些美术馆、机构和个人所收藏。
据悉,此次展览 将展至2015年7 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