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年轻艺术家生态的构建与分享
我从大学辞职以后开始比较留意去接触年轻艺术家,也在两本杂志上做过和年轻艺术家对话的栏目,希望和年轻艺术家保持一种联系。我想一直保持好奇和一种有意思的观察。对年轻艺术家的观察意味着对艺术未来的观察与关心。另外对于创作者来说,长期从事艺术不免会陷入狭隘与自我的局限。常跟年轻人接触,是一种自我反省和镜鉴的作用。
我作为“青年艺术100”的评委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是他们做的第四届展览。现在有关年轻人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是对艺术家的孵化系统和好的生态,其实并没有建构起来,我们还都想在这种现实生态里面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的。
我觉得像“青年艺术100”这样能坚持到现在,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有一种责任的意味吧,我是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的,一方面确实是很好的平台,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这样的生态的构建--可能未来这样的平台并不需要了,至少是现在我们愿意在这样的平台下共同努力做些对艺术发展有益的事情。
“青年艺术100”的展览我经常来看,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来看,作品的相似度或者是模仿程度还是很强的,可能是跟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系,个人在这种环境里可能要有自省的能力。在创作这种慢长的生涯里,最重要的是自我格局、自我系统的建构。现在人的眼界的很开阔,看的东西很多,但什么是你真正自我结构的体系,这是每个年轻艺术家都需要去努力思考的,这是我的心得,希望跟年轻艺术家分享。
徐累:为艺术家的孤独而喝彩
现在关注青年艺术的项目很多,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助燃点。在众多关注青年艺术家的项目里面,“青年艺术100”有独特的选择方向和品牌价值,而且坚持这么多年,很有成效。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青年艺术100”选择的艺术家,有许多都已经崭露头角,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被学术界和社会认可,也证明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现在的艺术环境百年不遇,对于艺术家是很好的事情,年轻艺术家生正逢时。相比而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经历就不一样,被人认知只能靠全国美展,标准单一,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国外的艺术信息也是从海外个别杂志零零碎碎获取,那像现在成群结伙直接去双年展现场了。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为年轻艺术家营造发展的机遇,使很多有才华的艺术家不至于被埋没,类似“青年艺术100”等有学术理想的项目就会给予他们以继续创造的信心,非常令人鼓舞。
对今天年轻艺术家来说,机遇不缺,但如何好上加好,其实更难了。就像平原上长出一棵树比较容易让人看到,在一片树林中长出一棵像样的树,就相对不容易的道理一样。当然随风摇曳的草就不值得在这里讨论了。
所以独立、主见和根基,对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个大环境对谁都是一个考验,所谓“成功”的诱惑很多,判断“标准”混乱,有些艺术家不免慌张与盲从,年轻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想要找到快速通道走向成功。确实,因为时代运转的速度加快,今天的成功机遇也提速了很多,但对一个人来说,年轻只是一辈子事业的开始,如果你没有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才”,应该趁这个时候锻炼好自己的肺活量,以证明自己吞吐山河的能量。
一棵大树下是长不出另一棵大树的,所以找对自己的方位尤其重要,它的罗盘就是野心。年轻艺术家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会受到艺术史影响,也会受到时代范例的影响,难免会焦虑急躁。如果能与已有的事实保持一种距离之外的观望与致意,我以为是一种恰当的态度,也是对真正独立性的一种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经验,他人的语言,你信,别人未必信。现在的信息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特别丰富,大家也很灵敏与聪明,如何能摆脱表面文章,使自己的艺术在时代的议题中,树根扎得深,伸展有姿态,并且能持续生长,这是一个考验。
对于优秀的艺术家来说,才情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确立了。过往文学家或者艺术家,哪些大师级的,大概在30岁左右就已经初具规模了,看得见的世界观,看得见表达世界观的方法,未来的大方向被确立了,后面就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了。这样说来,到了40岁以后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艺术家,可能就有点困难了,这个时代更是如此。
艺术确实需要依靠才能,如果在青春时期还不能敏感地感觉到什么,不能找到相应的框架模式来感知和评判这个世界,那么在你敏感度下降的时候再有企图,可能会更加困难。30岁以后所能做的事情,就转为自我修剪的能力,考量的范畴会更大,比如和时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和历史又是怎样的关系,等等。
无论怎么说,现在如何,将来如何,成功与否,只要你是独立的,那么从内在深处说,你是孤独的。这就是艺术家的命运,同样也是年轻艺术家的命运,我们应该享受这种的生活。而现在,你就是100个孤独者之一,我们是你才华以及坚定信念的喝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