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明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12月14日于日航饭店举行,届时欢迎各方同好莅临参观。今择其中沈怡先生旧藏张大千书画作品两幅,请各界藏家品鉴。
此两幅张大千作品:临黄鹤山樵《夏山高隐图》、《八德池图》分别作于张大千绘画艺术生涯的两个重要阶段:仿古的巅峰时期1947-1949年,张大千因眼疾泼墨变法的过渡时期1961-1963年,这两幅作品也恰恰代表了这两个重要时期,张大千先生的绘艺成就亦可从中觑得一二。
张大千 仿黄鹤山樵《夏山高隐图》 158x71 cm 设色纸本 立轴
是幅《夏山高隐图》为张大千作于成都西郊之税牛庵中(税牛庵为张大千在国内置办的第一处房产,也是他与徐雯波的婚房),为临黄鹤山樵《夏山高隐》本(原作现藏于故宫绘画馆)。据此,本幅所作时间应在1947年-1949年间。原迹王蒙《夏山高隐图》于民国初年,由着名文物鉴赏家、京剧艺术家韩慎先于琉璃厂购得,以为镇宅之宝,并自号夏山楼主(据载,张大千曾借临数过)。
清李佐贤《书画鉴影》载:“王蒙《夏山高隐图》轴,绢本,高六尺五寸,宽二尺八寸,微着色,兼工带写。下段右方林屋中,高士据床而坐,旁一童捧盘,庭前一童调鹤,左方室内外各一人,中间林荫繁荟,流泉下注。两山缺处一人捧敕前来,当系使臣征召高士者。中断两山间,三露梵宇,一露茆屋,大壑奔泉,潆洄曲折。上段高山峻岭,瀑布孤悬。”大千此临,构图基本相若,位置变化差异甚微,人物形态及建筑错落相似,底溪泉入河道处增绘水面数分,使画面更显完整。与原迹比较,张大千在整幅图中山石的渲染,笔墨的疏密浓淡,光影之明暗对比,设色之浓艳靓丽等方面无不切入自己的主观强调,多体现张大千自己的笔墨习性,开创出另一种的王蒙风韵,相比之下,原迹内在的浑朴蕴籍和厚重的笔意大为逊色了。
大千先生“血战古人”,从清初四僧上溯宋元,王蒙即其中岁追摹前贤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盖以王黄鹤“法门最为广大”,打通这个集大成的关隘,则有助直窥宋人笔墨堂奥。从先生传世临古画迹中,王蒙应属其笔下临仿最多的对象,其用功之勤,不仅寻觅原迹,以收归“大风堂”为鹄的,即使未遂所愿,也借得而再三临摹,本幅自不例外,粗考,张大千绘本《夏山高隐图》已有四,其一:丁亥二月夏山楼巡归背临一过(见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第994号拍品);其二:《王蒙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7月)P270,第十四条载:“临黄鹤山樵《夏山高隐图》。丁亥四月,居士临此巨作,题赠李秋君女士。”其三:见《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P54,图72(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2月)此幅落王蒙原款;其四应即为本幅。更有多者,亟待补充。如此四临,可见大千之醉心王蒙,一再的临摹,使他已深得王蒙精髓。“在王蒙之后六百年,没有一位画家能比他更积极彻底地了解王蒙。”“事实上,在元代画家中,最适合大干先生性向的是王蒙,他最喜好的是王蒙,收藏最富的是王蒙,功夫下得最深的是王蒙,得益最多的也是王蒙。”--《王蒙研究》。
1947年5月大千先生在上海举行近作展中有临黄鹤山樵作品四幅:《林泉清集》、《夏山隐居》、《夏日山居》、《夏山高隐》,其目录七十九号之《夏山高隐》因目录欠图版及相关资料,未能确认为孰本。
据沈怡先生家属回忆,此幅应为沈怡先生在泰国期间所得;又据《关德懋先生访问记录》(九州出版社,2012.03,P88)载:1953年关德懋受郑介民(时任“国家安全局长”)托,赴泰国公干,携张大千、溥儒画作各一幅由台至曼谷,赠与泰国巨商王凤翙,继而王将张大千画转赠沈怡。(沈怡时任远东防洪局局长,与关德懋为同济大学时同学,亦同时留德。),如是此幅,则本件作品至今已由沈怡先生珍藏逾一甲子之久,今释出可谓难得,纵158cm,横71cm的巨幅尺寸也为市场少有出现。
张大千 《八德池图》 159x84.5 cm 设色纸本 立轴
另幅《八德池图》所写乃巴西摩诘山园内八德池景。1953年张大千购入巴西圣保罗附近总面积14.52万平方米的园林,大兴土木建成了一座中国庭园格局的优美园林,以寄托思念故土之情,取名八德园(初叫摩诘山园,以纪念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1961年秋,先生觉八德园中有山无水,不够雅致,遂耗巨资请人在八德园中开一占地很大的水池(挖出的泥土用来堆置假山),布局全由其亲自设计,取佛家八功德水之意,将池命名为“八功德池”。
大千先生建构八德园的工程浩大,历时数载。概貌虽成,修桥搭亭,栽种各种花木的修饰完善,待渐次进行,故园貌陆续改变,这影响了画家在构图选角及摄入画面的景观,如本幅采俯视角度描绘之法,池中已显开阔,应已初步完工,绵延松柏林木横贯于池中;极远处林中可见屋舍错落;近处两株蓊郁苍松突显于前,一高士泊淡宁静,茕立于松下,高士眉目清秀,双眼斜挑,高额短须,造型上溯魏晋,显有曹吴风尚,衣着间尽显高士不凡之气度。既打破了画面的凝滞,使其不致有拥塞之感,又加深了画面的幽深,主题人物更显突出,亦或为大千先生寄情于艺,抒己之思乡思友之绪。
张大千在画中一反其传统细笔山水画法,大胆运用近乎粗野的线条画风在细致中彰显遒劲的力度,以水墨、积染和泼染为主,在写笔与泼墨的碰撞中求得交融贯通,同时又兼顾设色的清逸,笔墨技法的高妙,颇得大涤子用笔纵肆,墨法淋漓之真谛。大千也由此跨出了突破传统规范的第一步,奠定了晚年泼墨山水的底蕴,而此图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壬寅八月,张大千应台湾历史博物馆之邀,由巴西飞赴台北,在该馆举行《张大千画展》,展出近作百余幅,内中多幅系泼墨泼彩写成,这些笔墨淋漓,画法新颖的作品,令台湾艺坛人士大为震惊。在台期间,大千曾多次与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交通部部长”沈怡等老友会晤,此幅即为是年10月,张大千由台转道日本再回到巴西后所作寄与沈怡。
此两幅张大千作品均系沈怡旧藏。
蒋介石和沈怡 1968年
沈怡(1901-1980),原名景清,字君怡,浙江嘉兴人。父沈秉钧,是《辞源》和首部《新字典》的编纂者之一。沈怡先生早年于上海同济大学修土木工程系,后留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水利工程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市工务局长、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1938年任资源委员会主任秘书兼工业处长,1942年任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总经理,1945年任交通部次长,1946年11月至1948年12月任南京特别市市长。1949年4月受聘为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防洪局局长,发起并实施了湄公河工程。1960年5月,回到台湾,任台湾“交通部”部长,1968年调职为“总统府”国策顾问,旋又改任台湾驻巴西共和国“大使”,未久任即离台侨居美国,晚年致力于学术教育及着作,有《市政工程概论》、《黄河年表》、《黄河问题讨论集》等书,1980年9月在美病逝。
沈怡夫人应懿凝向张大千行拜师礼后合影,1951年,香港
沈怡夫妇银婚纪念(左三、左二),张群夫妇(右一、左一),胡适(右二)于宴会合影,1953年,台湾
值得一提的是沈怡先生有三个姐妹,大姐沈性真,字亦云,嫁给了蒋介石的朋友和顾问黄郛;二姐沈性仁,嫁给社会学家陶孟和,陶后来在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59年去世;妹沈性元,嫁给一度担任资源委员会副秘书长并且是翁文灏主要副手的钱昌照。沈氏应懿凝,浙江永康人,名门望族(祖父应宝时,字敏斋,道光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初入曾国藩幕,后与李鸿章友善)。1951年经易君左推荐,于香港拜入大风堂门下;沈、应结婚时,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时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的胡适和李瀛煜、吴震修都位证婚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