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汪建伟策展推动当代艺术新人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栋栋 2009-02-24


艺术家汪建伟和UCCA首席策展人郭晓彦


推动年轻艺术家是一个挑战

  近日,知名艺术家汪建伟先生受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之邀,为年轻艺术家何岸策划个展:《是什么让我理解我的知道?》,同时,主办方还组织了汪建伟先生和艺术家何岸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会。汪建伟作了精彩的发言,并提出了对年轻艺术家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汪建伟表示他是通过认识何岸的作品才认识何岸本人的。何岸几年前在“深圳国际雕塑展”上做了一个作品叫《想你与我联系》,作品上设置有艺术家的手机号码,当时这个作品带来的与观众的联动效应很大。这使汪建伟发现他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作品实际有两个现场:

  第一,是我们看见的视觉部分即“想你与我联系和电话号码”;

  第二,是谁给他打了电话,为什么要给他打电话,而且打电话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这也是更重要的,最令人好奇的。

  汪建伟认为这个作品成功地介入了今天城市的裂缝,凸显了人性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感。因此何岸作品所折射出的人性真实和爆发出的社会感应能量是使他选择何岸的重要原因。

  推动年轻艺术家的活动是近年来艺术界的新闻事件,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使得这也成为一种容易引起争议的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20多年来,无论作品风格、图式、语言和内容,以及与作品相关的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可谓变化无穷、花样百出,呈现出好一片繁华的景象。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乌托邦的理想开始被现实所取代。从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谱到艳俗艺术、卡通艺术,当代艺术原由的批判立场逐渐减弱,并呈现出明显的复制化和符号化倾向。显然,艺术家从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转化为一个商人的立场是今天当代艺术的最大特征。艺术的创造性、精神性何在?是今天当代艺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面对今天艺术界商业气息弥漫,不少成名艺术家独揽话语霸权,艺术观念陈旧和艺术系统血液老化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试问当代艺术的未来力量在哪里?由此看来,推动年轻艺术家的计划是完善今天当代艺术体系的重要方面,但也是一个面临挑战的问题!
 

超越个体经验的持续性“幻想”

  艺术家何岸1971年出生于武汉,199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他的作品早期以摄影为主,近年来开始尝试涉足更多的艺术领域,如雕塑、绘画以及装置。

  何岸此次展出的作品选择材料为大街上常用的广告灯箱,他将其分别布置于一个白色空间和一个黑色空间。第一个空间是由何、桃、源、吉、冈、美、穗八个字组成的灯箱作品,观众一进展厅便很容易感受到一个光彩夺目又好似色情交易的地带,“吉冈美穗”四个字是艺术家喜爱的日本女优的名字,巧合的是这种色情的指向能够和他去世的父亲的名字“何桃源”拼合在一起,恰好形成一种个人的和社会的双重指向的含义。其父亲何桃源已去世几年,但在作者的内心确是想念不已,久久不能忘还。每当走到大街上发现有“何、桃、源”三个字的广告时他都会回忆起父亲当年的音容笑貌。另外很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在座谈会上提到他的这些灯箱材料大都是从街上“偷”来的。第二个展厅(黑色空间)只有一面墙壁下角有一段无法辨认的蓝色霓虹灯组成的文字,显得空荡有些诡异,这是作者对父亲想说的话,由于抽象的造型,观众难以辨认。

何岸个展现场



  父亲对他来说是一个梦幻。而他常常意淫的对象吉冈美穗(这个还活在世间的人)也是他的一个梦幻。两种梦幻在他的内心是一个理不清的结。艺术家凭借对个人经验的高度敏感并将内心的矛盾世界置于一个有机统一的展览现场,同时使内心那难以言传的私密与深切情怀以一种平淡而又直观的方式再现在观众眼前,这种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过滤的过程使艺术家完成了对个体经验的超越。

  对于何岸的创作,展览策划人汪建伟解释道:“从最初对意义的直接反抗,逐渐让这个工作发展到对某些意义的嘲弄,何岸使自己的工作介于‘搬弄是非’和‘调查研究’的中间状态。他似乎徘徊在这个忌讳的区域,因为他也许有某种警觉,避免使自己陷入到某种直接的意义中去——尽管这种意义可以获得某种赞赏,但他选择继续以‘不干不净’的态度来对待那种对意义的持续性幻想。”
 

汪建伟阐释当代艺术的语言转换问题

  汪建伟认为艺术家何岸作品在构思之前是从对父亲的情感追忆开始的,当看到大街上的广告文字而想到父亲时便已经将内心的情感升华到极端。然后对此进行语言的理性转化使其成为作品。何岸作品在这个点上恰好解决了一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转义,所以并未将自己伤感的情绪带到现场。但如果将这种极端的情感的“狠”转化为语言的 “狠”再传达给观众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形成对“狠”的拷贝,此刻这个“狠”就开始变得衰竭。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应该做相反的事情,即应该把主观感觉到的力量,通过艺术家的传递,让它更有力量。他认为这是今天许多当代艺术家需要审视的问题。所以从何岸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一个道理,即今天艺术完全排斥个人经验是不可能的,但只有个人经验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汪建伟谈到艺术的语言转换问题时提到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他认为汉斯•哈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能把政治和社会问题转换成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哈克做过很多批判关于种族歧视、专职强权等社会问题的作品。如当年在南非参加“双年展”,根据南非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深重的实际,将南非的国旗(国旗上有三道颜色,分别象征自由、民主和土地)。结果他根据本身的颜色划分把国旗剪成三个部分,最后把象征自由这个部分打了一个结,然后继续放在旗杆上,汪建伟说这个作品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哈克没有用任何我们认为传统的所谓“镜子”。若是通常艺术家很可能会放很多种族歧视的现场,或者是我们看见的图像,。但是他找到了让所有没有去过南非的人都能马上感觉到这个特定国家的自由是什么东西?而且他是在国旗上。

  汪建伟还对现场的艺术家强调每个人对现实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艺术家应该找到他对这个现实看法的特定语言。同时要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或者是同感。

 
 

【编辑:海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