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与“基金”之间,只差了一个字,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作为一支非盈利的基金会,晟铭文教基金会投资了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是成立后的首次大动作,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支基金会的管理人之一,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筱君姐,内地这边艺术品基金闹得热火朝天,筱君姐作为拍坛的常客,也从海峡那边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比较中肯的观点,相信也是代表着大陆之外对内地艺术品基金的众多看法之一。
赞助威尼斯双年展
看:我们了解到筱君姐你那边晟铭文教基金会的首次大动作就选择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中国部分,那对于一个非盈利的基金会来说,筱君姐你是一种怎样的考虑呢?
陈:这次“未来通行证- 从亚洲到全球”的展览,策展人陆蓉之以亚洲新美学的策略出击,正好呼应了本届威尼斯展的主题“启迪之光”。此次由于是跨亚、欧、美三洲的合作展,参展艺术家多达150 位,组织这样规模的展览,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所幸能够得到晟铭文教基金会林木和董事长的大力支持,是这次得以成形的关键因素。长期关注传统艺术的林董事长,首度大规模接触当代艺术,便是如此高规格的,确实是需要非常大的魄力,改变了以往大家对赞助只是单纯金钱资助的概念,而是以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实质性的参与,是企业赞助艺术更有建设性的概念与做法。
看:此次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涵盖了中青年各个层面,基金会在选择这些艺术家作品上,有着哪些标准?获得作品的途径是从画廊获取还是直接与艺术家洽谈呢?
陈:其实基金会在这次展览当中,并没有先去设想要借这个机会达成怎么样的绩效和改变,让活动可以成形才是重要的,能够创造多少影响力也并不是当初主要的诉求,所以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尊重策展人;取得作品的途径大半从画廊获取,也有部分直接和艺术家洽谈,但是总体的结果来说还是相当圆满的。
看:筱君姐,我在网上查询过财团法人晟铭文教基金会的资料,但是有效的资料不多,您能说一下基金会投资艺术展览、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操作模式么?
陈:晟铭文教基金会虽然成立至今不到一年,董事长林木和在业内是相当受人敬重的资深收藏家,也是在台湾知名企业收藏团体清翫雅集的创始会员之一,长久以来一直默默为艺术环境挹注心力提供赞助。例如2010 年赞助台湾当代艺术团体“悍图社”于四川美院重庆美术馆所策展的“憾& 慑- 悍图社西游记”,促进了大陆艺术界对台湾当代艺术界的整体认知。文化艺术团体在台湾一直是处在弱势的状态,能有企业这样的关注是很难得的,目前基金会在草创时期,从成立到规划发展方向,都还在探索研拟阶段;我从一个艺术空间的经营者,再到一个非营利机构中参与执行,希望扮演的是桥梁的角色。基金会是民间财团法人机构,企业主在很多时候有自身的爱好倾向,执行者必须去了解企业主喜欢什么,也要考虑艺文生态环境当中需要什么,怎么样在这两个方面做好沟通的工作。现在基金会的董事成员当中不乏多位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相信能够藉此全面关注文化艺术活动,更有效率的整合资源。
看:基金会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机构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支持,那基金会在这方面是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呢?威尼斯双年展结束了,基金会还有什么后续计划么?
陈:对一个新兴还在发展中的基金会而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定位,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运作的更成熟,我们希望透过此次展览,能够在当代艺术方面有多一点认知与投入,不论是在广度或深度都可以借着活动及专业资源的积累,建立更完整的学术研究体系。威尼斯双年展结束后,我觉得未来基金会的后续计划有无穷的可能,我们会试图在不同领域中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日后在推广艺术的用心,就好像在经营企业一样,也唯有用这种方式才可以永续经营;晟铭企业有非常好的企业伦理,所以会以企业捐助的基金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持续赞助艺术。金钱是实质的,但却不是绝对的,能藉由艺术让生命更丰富的话,生活有了艺术会更美好。
艺术品基金短线获利不正常
看:“基金会”与“基金”只差了一个字,今年春季拍卖市场的火爆,催生出了“艺术品理财”的概念,筱君姐你对“艺术品基金”有怎么样的看法?
陈:基金会以公益为目的,是非营利性的组织;艺术基金是以投资艺术品为目的,将艺术品视为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潜能的特点,两者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关于艺术基金的部分,实际上在欧美已行之有年而且运作健全;中国从2007 年开始,以“艺术基金”名目推出各类的金融商品;但由于操作不够透明,而且艺术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加上过度的人为操作,在公信度上始终有很大的质疑空间。但是中国大陆市场资金量大,纳度量也大,作品需求高,所以才能够轻易在内部产生流动性,把艺术品当作商品炒作,短线出脱获利。相对就整体环境而言,在艺术品的消费,两岸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台湾因为现行的法规制度要发行艺术基金的可行性几乎微乎其微,是由于台湾是藏家导向的市场,具备鉴赏的知识水平比较高,不是纯粹以投资为考虑,但是台湾缺乏大量的资金挹注,而且受限于区域市场,所以作品的流动性较低。不可讳言在资本市场里什么都可以投资,艺术品是奢侈品,具长期投资效益,如果纯粹当作一种短期投资项目,短期获利虽然有可能,但是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而言,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与变量。
艺术品基金不应过分艺术金融化
看:将艺术品作为一种理财对象来看待,改变了长久以来的收藏角度出发的传统,这会是一种好现象么?完全资本化的艺术品市场相信也不是全部人都想看到的。
陈:欧美长期以来都把艺术品当作资产配置的概念,其实艺术基金是落实这个概念的方案选项之一,艺术品除了有文化属性外,还有经济属性,金融属性;但是艺术品不是有价证券,很难有明确的价值计算。所以在考虑投资艺术基金的同时,必须要评量管理基金的专业团队是否具备操盘的能力,专业管理基金的经理人要能掌握进退场的机制,也就是下手买一件艺术品,不是等到卖的时候才知道盈亏,要能掌握进退场的时机,清楚市场的未来趋势,才能达到获利的可能。目前市场上确实有相当多拜基金进场所赐,飙高价成交的作品,未来是不是有能耐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作品出清获利,目前还很难评估,因为其中专业的技术门坎实在太高了。真正的顶级艺术品是具有高度的稀缺性,投资价值并不亚于盈利良好的企业资产,而且艺术品的客层主要都是金字塔顶端的投资人,不仅享受到艺术品的保值与增值,也能够成为身分的象征,同时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生活品味,改变生活方式。艺术基金对艺术品市场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只是基金管理的操盘者,过份强调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的投资概念,而缺乏对艺术的认知,无法掌握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与市场价格的连动关系,这种欠缺专业判断的操盘行为,容易扼杀了基金的良性发展空间。
看:凡是投资肯定有风险,将艺术品作为投资对象,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尤其突出,你对艺术品基金的投资风险怎么看?
陈:这两年由于艺术市场发展迅猛,艺术品成交价屡创新高,大量的热钱涌入,很多艺术基金都选在这个时间点发行。而基金在投资的年限有它的规律性,一支基金通常期限一到就必须脱手清盘,假如大家都在同一时间把作品丢出来,市场的卖压高,供过于求,价格就会崩跌,势必对整个艺术市场造成冲击,自然会有风险。以我个人的观点,艺术品与一般的商品应该是有所区隔的,艺术基金仍有太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果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相信大家都乐观其成,会对这新的投资管道寄予更多的期待。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