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艺术类大学生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肖永军 2018-02-26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寻访经历改革浪潮下人们,追忆1978年,见证大时代变迁下个人生活的变化。

1978年对于上海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李平来说是幸运的一年。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成了上海市第一届艺术类大学生。而整个1978年,他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度过。

1977年高考

1976年,由国营614厂(1992更名为上海造币厂,现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组成的工宣队,派出工人到上海美术学校(天津路414号)去进修美术,参加艺术培训。而这批人里面就有李平,那时他21岁,是上海造币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李平在上海市美术学校培训时

培训期间,很多老师给了他极大帮助,尤其是素描老师孟光、色彩老师凌启宁、速写老师陈向。这些老师的教授对他影响很大。以致后来李平在绘画造型与场景创作上特别见长。


上海美术学校上课时场景

另外,参与下基层活动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即到上海郊区及周边去写生。如去江南造船厂画工人,去上海维吾尔族居民区画维吾尔族群众,去牧场画奶牛等。但是每次写生不是简简单单地去画画,首先要劳作一番。船厂里做做电焊工,农场里给奶牛洗洗澡,打扫打扫农场卫生,改善其环境等······如此一周左右,融入到了当地环境之后,才可以进行写生采风。那时,这种“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活动,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做“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改造世界观”。


上海美术学校结业典礼合照    一排左一为曹有成; 三排右一崔益军、右二为李平、右六为孟光;四排右一为陈家泠

学习一年结业之后,他马上参加了1977年12月的高考。这次高考是国家在“文革”之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所以时间与之后的不同。李平的高考行为,当时也属于单位公派,即单位为培养人才而派出人员进入大学深造,属于带薪读书。

在万分意外与意料之中的矛盾心理的情况下,李平得知自己被录取了。意外,是因为准备考试的时间非常仓促,以及报考人数多、录取人数极少的现实因素所带来的压力。要知道,面对当时全国500万人的报考,大学只有35万人的录取名额,且上海师范学院(现为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就几千人报考,但最终只招收40几个人,其压力可想而知。


在上海美术学校门口

意料之中,就是自己在上海美术学校专门加强培训了一年,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并不知道以后会有高考,只是纯粹地参加培训活动、服从单位组织学习的要求而已。

当得知自己被上海师范学院录取的消息后,那一年的年夜饭也格外好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十分融洽,李平的父亲还特意开了一瓶藏几年的好酒以示庆祝。李平心里特别开心,那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时刻。

紧接着,当工友们得知李平被上海师范学院录取的好消息时,主动提出为李平等三人举办庆功宴,为他们的考取践行。

毫无无疑,李平是幸运的。那一年他们是“文革”之后上海市第一届本科大学生,也是第一批艺术类的大学生。


1977年高考录取后,工友送李平合影

整个1978年,李平都在开心愉悦的日子里度过。

快乐且努力钻研的大学生活

李平的大学生生活也是丰富而快乐的。首先是大学里认识了很多同学,同班同学周闻成为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一生挚友;还有同班同学张淳、朱新昌,油画班的孙化一、应海海等都是后来不错的朋友。然后是,诸如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陆一飞、邱陶峰等名家来给他们授课;邱陶峰是贺天健的学生,其所用的贺天健教学课稿使李平获益很大,以致于李平把它融入到了自己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最后是,与每一届艺术生都有的共同特点,即有一段丰富而又难忘的写生生活。攀黄山诸险,搜峰峦之奇;登泰山绝顶,领略山岳至尊;深入沂蒙山区,体会乡村闲静。


上海师范学院1977级艺术系学生合影 后排右二为应海海,二排左二为孙化一

值得一提的是,他那一届的毕业展览,是轰动一时的上海首届美术类大学生的毕业画展,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今为上海美术馆老址,南京西路456号)举办。展览非常轰动,这一消息刊发在当天的《新民晚报》上。第二天早上,李平的父亲开心地询问儿子道:“李平,今天我在《新民晚报》看到了你,你们的展览登报纸了?!”此时的李平再也掩饰不掉自己内心的喜悦,笑着向父亲点点头。


在黄山写生 ,右一为李平、右二为陆一飞、右六为周闻、右七为张淳


上海师范学院1977级毕业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上海师范学院1977级毕业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毕业后的选择

1982年2月底,李平毕业了。由于是1977年底恢复高考,次年2月底入学。因此,他的毕业时间是比较特殊的。

毕业让李平面临着两种选择。是回厂继续工作,还是做一名人民教师。李平思考再三,选择了后者。由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美术教育之中。

由于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课案,他在长宁区玉屏二中执教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被调到长宁区教育局里工作。而后,李平开始了他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主要是当时的中小学教师。


上海师范学院1977级国画专业同学合影  自右至左:周俊、刘小曼、陈建、周闻、张培成、黄若舟、陈建鸣、娄翔、朱新昌、杜之伟、张淳

为什么坚定不移地选择教育培训这条道路?李平有他自己的答案。他说,文革之后,中小美术教学体系有所打乱,更令人担忧的一点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有能力教学,但是不怎么会讲课,教学效果不好。加之,自己少年时曲折的求学经历(入职国营614厂之前)提醒着他,之后的少年儿童不能再走这样的道路。另外,这一时期的教师由于时代原因,大多没有教育资质。为了让教育的规范化,他毅然选择从培训美术教师开始,慢慢地来改善美术教育生态。后来,又开办上海市长宁美校,学校不仅培训教师,而且开始教授孩子,普及美术教育。1998,为了更多地普及少年儿童的美术教育与提高大众审美,开始负责上海地区全国美术类等级考试。

当然,在自己的同学之中很多都迫于生计问题放弃教学研究工作而选择更换行业。李平也承认,这个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当时在美术教育培训上有相当可观的收入来保证家庭生活。有能力解决生活问题之后,才有充足的精力去探索与研究教学方法,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平总是说,1978年他是幸运的。在自己的青年时代有一个很顺利、很幸运的经历。那么,他总是希望把自己的这份幸运传递给他人。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