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身体政治:作为一种“肉身”隐喻的中国当代艺术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吴鸿 2014-07-17

【展览】“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挪威.奥斯陆)

由旅美华人艺术家甘一飞先生策划的名为“肉身超越”的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将展览的主线由“身体(肉身)”贯穿起来,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角度;同时,在历时近四年的时间段中,展览在亚洲、美洲、欧洲的不同城市间巡回展出,以不同的方式与展览不同的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形成互动。这样,这个展览就不仅仅是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作为一个被动的孤立样本四处展出,而是在巡回的过程中,通过变换参展艺术家的构成,使展览本身变成一个流动的概念,并在与展览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意义。

实际上,当我们在中国大陆的范围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来试图整体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特性的时候,都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如何来定义、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背景、全貌的问题。而现实是,对于中国丰富、多元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而言,任何标签式的、符号式的概括,都有可能因为主办方和组织者的背景、目的而被赋予一些主观性的色彩。本次展览因为策划者甘一飞先生不仅是旅居美国的大学教授,而且他早年也在中国国内完成了他本科、硕士的课程,同时,在旅居美国之前,在中国高校执教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就为他既能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出发,同时又能从一个宏观的国际视野中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空间。另外,将这个展览放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也为我们能够从一个多元的人文背景中来理解、欣赏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可能。

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与艺术本身发生关联的艺术现象,而是一个与中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脉络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有过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人往往都会从西方艺术教科书的教条理论出发来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时间性”和“艺术本体性”。但是,对于这些不了解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脉络的人而言,是无法能够深入地理解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人文背景和语言方式。与沿着艺术自身逻辑演进的欧美艺术史语境不同的是,在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的萌芽是伴随着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社会对于既往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的,变革的社会现实需要新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新观点和新思维。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就是从这种与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中得到的。从那个时期以来,能保持着基本的社会良心的艺术家都是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纳入到中国社会变化的人文背景中,从而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和语言体系。所以,“身体”作为一种隐喻的第一层意义即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之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环境是一种亲身、亲历的体验方式。只有作为一种“身体”存在的个体将自己置身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他的创作才能具备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环境特指。这就是我强调不能孤立地从所谓的艺术本体自身来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原因。

但是,在强调这种“身体社会性”的同时,还需要再谈到“身体个体性”。我们知道,在集权主义的社会政治文化中,身体的支配权是不属于个体的。一方面,出于集权主义理论中的道德洁癖性,谈论、展示个体的身体是一种社会禁忌,所以个体是无权支配自己身体的;另一方面,与身体相关的各种精神、生理方面的欲望也都由政府、组织来统一安排。这样就导致了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体以及与身体相关的各种感官的麻木。所以,在中国的文革以后的社会开放过程中,是伴随着个体对于身体的觉醒而随之带动了个人主体意识的强化。在这场“身体革命”中,身体(肉身)不仅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延续了数千年来灵魂与肉体的交织和纠缠,那就是每当人们在张扬肉身的世俗权利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争取个体独立的权利。而在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环境中,身体权利的张扬还影射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个体的身体支配权的冷漠和压制,以及集权文化出于一种政治理念上的道德洁癖而抹杀个体的身体欲望和身体权利。所以,与西方的后现代艺术所不同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似乎还承担了某种意义上的“启蒙运动”的责任。而中国当代艺术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些艺术活动扩散成为社会事件的例子,也大多与上述的文化意义上的个体身体权利的启蒙分不开的。

最后,身体还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当我们在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影响时,实际上它并不完全是“西方当代艺术”移植的副本。究其原因,除了上述的社会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内在文化传统的原因。谈到文化传统,我们很容易掉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宏大叙事的陷阱中,而在这些概念化、符号化的“传统”叙事之外,我们观察世界、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实际上是与我们的身体记忆密切相关的。而在这种身体记忆中,文化的身体累积性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抽象的文化传统如何与具体的个体发生关联的途径。在这里,“传统”是具体的、个体的,而不是政党宣传所需要的民族主义式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体验方式中,“传统”是通过具体的、个体的身体对周围世界、社会的感知过程而自然形成的。所以,如果不能将个体的自觉感知通道打开,我们也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谈到传统之于个体的价值。

话题回到这个展览中,在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中,他们的年龄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多年来的各个阶段,而他们的作品也从上述的不同方面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随着身体(肉身)的不断解放、打开,个体权利、价值的不断觉醒,作为艺术家主体的个体意义也随之不断加强。个人的情感、个体的权利在与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相碰撞的过程中完成了其自身作为一种“身体政治”隐喻的价值。我想,这个主题既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社会文化属性,同时也是具有世界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普遍规律。所以,结合本次展览的展出场所--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所在地,这个主题将会生发出超越某一国族、某一文明区域的普遍性意义!

2014年7月4日凌晨于北京通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