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十周年庆典秋拍现场
随着西泠十周年庆典秋拍落下帷幕,总成交额18.33亿,总成交率83.33%,彰显了南方艺术市场的实力。去年国内艺术市场全面调整,对西泠拍卖来说则是一次发展壮大、明确路线的良好机遇。而南方的奋起,为艺术市场布局迎来新变化,就市场导向而言,西泠拍卖不仅稳坐南方头把交椅,也进一步推动杭州走向前台,成为国内艺术品交易的重镇。
区域差距渐缩小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的特点,对艺术品市场初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自开展艺术品拍卖以来,一直存在这北强南弱的区域特点。作为“南方旗舰”的西泠,今年迎来“十周年庆典”秋拍,一举获得全国秋拍成交额第三,成交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或将成为打破市场旧有格局的拐点。
杭州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浙商收藏群体在建立初期便开始活跃于北京、上海、香港甚至海外艺术品市场,而杭州艺术品拍卖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西湖当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2005年西泠拍卖的成立,凭其背后百年印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江浙艺术市场敲响重槌。杭州艺术品市场的辐射力由此向全国扩大,各地的藏家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2014西泠秋拍共办理竞买号牌1400余块,新买家500多位,有大量北方买家来到西子湖畔。除了参与人数,从艺术收藏门类的广泛度,竞买人年龄跨度,知识结构的丰富程度,反映出整个南方市场趋好的现状。南北两地的平衡、交流与对话,为全国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从往年行业统计年报数据看,长三角地区艺术品拍卖业在结算进度、盈利面方面保持着优势,如今能在成交总额上取得不俗成绩,亮点频现、交易纪录频频打破,这一切都显示出南方市场正在扩大发展,市场变得更为坚实,表明南北市场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传统,确立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地位。只要有好的拍品,优质的服务,便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买家。
多元化、国际化的特色专场
相比北方市场,南方市场更多的是深入挖掘艺术品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天价拍品退隐,多元化的热点频现,也正是调整期市场趋于健康的重要特征。
去年秋拍令藏界兴奋的是,除去传统书画作为成交中流砥柱,各个其他门类也展现出多元魅力,成交额及市场份额均不同程度攀升。比如篆刻、田黄、文房、庭园艺术包括盆景等专场,更是凸显了江浙沪一带的地域优势。但凡是精品出现,便引发竞买高潮。无论高古收藏还是当代艺术创作,都在于对其价值的深挖,拍场成为一个文化交流互通的平台,也更有利于促进拍品结构的优化。
随着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格局的打开,“国际化”也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关键词。艺术品经营行业也在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搭建国际平台。西泠拍卖筹备“中国首届青铜礼器专场”百分百成交,专场总成交额近4000万,远超估价,可以说开国内拍卖之先河,以往在国际拍场上才得以见到的青铜精品,吸引大量藏家到场,对促进青铜器的回流具有积极意义。外国名人手迹,则进一步开启国际化路线,经过几场作为专题尝试推出,收获良好反馈,此次更是以专场形式,进一步梳理细化,其中马克思有关其晚年思想,并提及恩格斯的重要亲笔信,以419.75万高价成交,更是一举创西方信札手稿中国拍卖纪录。
行业建设
重在提升诚信、提高学术
要让艺术品拍卖让更多的人参与,对于拍卖行来说,品牌的建设更为重要。诚信经营,承担起艺术品价格标杆、安全保障。中国艺术品市场自2012年开始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催促拍卖行不断挖掘拍品文化价值。除了注重上拍量、成交量、成交率、成交额、平均单件拍品的成交额以及市场份额等数据,艺术品拍卖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传播。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拍卖行业对产业链贡献,从广告宣传、出版印刷、会展、物流、保险、学术教育等相关产业继续带来支持和经济效益。在公益方面,持续推出12个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创新的专场,联动高校开展学术研究,面向大众推出西泠公益讲堂,秋拍前力推花丝镶嵌传承品专场公益拍卖会融传统于创新,秋拍预展展厅古琴名家现场演奏,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014年是西泠拍卖大有收获的一年,一如既往地坚持走文化品牌的路线,尤其是挖掘拍品的文化价值。
杭州艺术市场自2005异军突起,发展壮大至今,无疑对国内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浙一代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杭州本地也为全国市场派生出人数众多的买家,而凭借良好的人文基础与学术支撑,不断发掘市场新的亮点和热点,无疑有助于收藏回归艺术价值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