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另外一种面貌是什么?1月29日,雪后的北京,在繁华的CBD,中画廊《都SHI》赵峥嵘个展为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都市“风景”。
赵峥嵘1971年生于上海。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展览现场展出了艺术家去年创作的十幅油画作品,主题由“都SHI”引发的 “都市?都是?”,来找寻一种对所见都市“风景”和内心的存在。
对于展览主题赵峥嵘表示,“我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城市,对城市有着一种感受,我的负面的感受比较强烈一点。压抑、无奈、烦躁或者是负面的情绪,这次展览基本围绕着这样的线索来做。”
面对他的作品,迎面扑来的是生命流动的气流和气脉,它试图书写生命的历练和无奈,在黑暗中隐隐的发光。不断地涂抹,不断流淌的同时,它凝固为零碎的断片,生命的痕迹变得越加模糊起来了,越来越遥远。评论家夏可君曾表示,观看赵峥嵘的作品,是对我们阅读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它们几乎不可读,甚至作品还拒绝阅读。拒绝观看,是把感觉还原到触摸;但是,另一方面,当你有耐心去细细品鉴,这些作品又如此耐看,以至于我们会着魔一般在赵峥嵘的作品前面久久停留。画面在蠕动和流动,这股运动的气息似乎从我们观看者身体里流出的,或者一旦我们与作品相遇,我们内心的淤积之气也被搅动起来。
画面本身脱离了艺术家的控制,似乎自己不断的在生成自己,而我们只能跟随艺术家在这风景中寻找破碎的痕迹,让这都市风景不断的消耗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变的无意义。我们离对象就这样渐行渐远,诚如贾克梅蒂说的:“我从鼻头到鼻翼之间看到的距离有撒哈拉大沙漠那么远” 。这种空间的无限推移使我们感知到的风景远离了我们,既远离了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远离了我们自己的内心。就这样,我们对自己心中的风景,越加地缺乏自信了,这些事物似乎曾经只存在过一次,但是现在,它们正消失的无影无踪。画中的每一笔、每一点、每一条线条,这些痕迹,又逐渐消失,脱离了意义而存在,成为不可见的风景。那可见的,那隐约可辩的风景——我们“眼中的都市”,那依稀能感觉到的记忆,早已不复存在!
著名艺术批评家朱其曾表示,赵峥嵘的绘画以一种拒绝当代的方式表达当代的精神困境,他描绘了一种无望的精神形状,并试图引向新的绘画的真实及其救赎的意义。
赵峥嵘表示,希望借这次展览表达自己一种很深刻的体会,同时想告诉别人,我们的城市有另外一种面貌,在繁华之下有着另外一种声音。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