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策展人汉斯─尤利希.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在专访中详细讲述其香港首秀的策划全程
翻译这件“小事”有时可以变成恼人的麻烦事。记者在二月中旬与瑞士籍国际策展人汉斯─尤利希.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下文简称:小汉斯)打了一通三十五分钟的电话,待整理访谈之时却卡在展览题目“HACK SPACE”的中文翻译上。这个“HACK”实际指的是在科技发展下借创新技术入侵他人的行为,从经济角度出发有“山寨”之意,从技术发展上看则可指向网络世界中的“黑客”行为。然而,若将此意生搬硬套进当代艺术领域,那又会带来翻译上的一次迷失。于是,本期《汲宝斋》?眼科技与艺术交互影响下的现实生活,跟随小汉斯探寻究竟是什么空间被“黑客”了。
一九六八年生于苏黎世的策展人小汉斯被誉为是“不睡觉的策展人”,记者原定在伦敦时间早上七点採访他,却因其航班延误改至八点半。落机后立刻做访谈,可见他的“铁人”个性。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汉斯在自家厨房策划了首个展览“世界的汤”,他至今共策展超过二百五十次,与艺术家、音乐家、诗人进行的访谈记录将近二千小时。其间,小汉斯持续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和他遍及全球的朋友们做?马拉松式的对谈。
香港首秀 不走“安全地带”
亦因如此,他在去岁的中国之旅中发展出“HACK SPACE”构想。虽然不是首次来访香港,却实为头一回为香港这座他心仪已久的城市策展。这次展览原为新西兰籍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伦敦个展“Products for Organising”(组织的产物)的延续。在KAF团队陪同下,小汉斯和西蒙.丹尼一起前往中国并造访了超过十六个艺术家工作室。他负责提问、记录,西蒙.丹尼则在艺术家的工作室画画。随即,小汉斯灵光一现,很自然地捕捉到策展的概念—“在这次造访之后,我认为??HACK SPACE??会以很有趣的面貌呈现,因为我们将展览地相关的本土语境带入讨论。参与到本次展览的中国艺术家分别是徐文恺(aaajiao)、曹斐、崔洁、郭熙、胡庆泰、黎清妍、李燎、梁硕、陶辉、徐渠及翟倞,他们的作品涉及数字媒体、虚拟艺术、黑客及互联网社交,多为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这和西蒙.丹尼对高科技数字经济下产物的关注不谋而合。”
自一九九七年起,小汉斯在策划系列展览“移动中的城市”时,已留意到香港作为新型亚洲城市的独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以“垂直增长和水平位移”为依託,结合了全球化的趋势,以一种不同于纯粹西方的模式发展?这座城市自身的新现代性。记者原以为,对小汉斯来说“黑客”香港这样一个已知空间应不算难事。谁料,小汉斯却直言,在他策划的数百个展览中,从未遇到“香港首展”这样特殊的展览方式—它将既为个展,又是群展。按英国艺术家理查德.哈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说法—“人们只会记得显露出新的‘展示特性’(Display features)的展览”,小汉斯拒绝走“安全地带”,这次他执意要做一个自己未尝试过的展览。
关注青年 研究全球性问题
其中,个展方面指的是西蒙.丹尼伦敦展览的延伸,其作品讨论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价值、数码时代中信息窃取、情报收集、财产等问题。巧合的是,这种有关材料索取、侵入甚至盗用的情况虽是全球化语境下的通病,近几年在中国内地集中表现为科技手段的“山寨”现象。
群展指向参展的十一位中国艺术家,小汉斯发现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和数码、科技的联繫越来越紧密,可谓和而不同。例如:崔洁的六张绘画均为图层式的表达,讨论城市规划中空间的问题,并与西蒙.丹尼建筑式的表述有互文性。徐文恺(aaajiao)的作品针对电脑软件的艺术应用,研究他和同龄人生活在数码调制时代的自处方式。曹斐目前正在北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电影,探讨因复杂的城市规划系统而产生的逐渐模糊的城乡边界状况。再如,陶辉会展示声音装置的作品,而香港艺术家黎清妍将带来与建筑特性有所联繫的绘画等。小汉斯总结称:“与正在发生的科技议题紧密相关,同时表现建筑性的结构或思路,这两点贯穿了整个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家中有不少年轻的新晋艺术家。在二○一三一月,小汉斯与法籍策展人卡斯泰(Simon Castets)共同策划了“89后”(89plus)计划,以一个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国际平台发掘一九八九年后出世的青年艺术家。这个项目同年在香港巴塞尔沙龙座谈上被小汉斯带来香港,当时他曾邀请李燎、袁可如、麦影彤、Felix Melia四位年轻艺术家参与讨论。小汉斯不仅承认“89后”的特性,并为他们取名“钻石一代”(The Diamond Generation)。直到时下的香港新展,我们又看到李燎的身影,小汉斯由此解释起他对“89后”的兴趣根源:“一九八九年汇集了许多事件,例如柏林墙倒塌和万维网的出现……自此以后的二十馀年,互联网牵引的网络生活为我们塑造出新的身份。”
曹斐新作 连接理想与现实
去岁,小汉斯、西蒙.丹尼及KAF创办人郑志刚一起造访了媒体艺术家曹斐的北京工作室。私底下,小汉斯和曹斐又是十多年的好友。而在去年九月上海龙美术馆的行为艺术展“15个房间”中,参展的作品中也有曹斐的《即将上演》(Coming Soon)。
小汉斯十分欣赏曹斐在跨领域活动、跨领域创作上的能力。二○○八年,他就曾邀请曹斐到伦敦Serpentine Galleries(蛇形画廊)举办个展,展示她的虚拟世界—《人民城寨》(RMB City)。如今再观好友创作,他认为曹斐转向对城市记忆的讨论。她借“HACK SPACE”将带来视频录像新作《伦巴之二—游牧》(Rumba II-Nomad),把关注聚焦游走在城市边缘的机器人,透过“他者”的视角发掘已经消逝或正在失去的东西。
小汉斯接触过的数代中国艺术家身上,创作的多样性令他?迷。从最早认识的黄永砯到千禧年认识的曹斐等人,再到年轻一代艺术家(如:双飞艺术中心、胡向前),几代人的生活经验随?数码科技的进步,不断产生变化。在科技发展与都市生活的影响下,虚拟与现实混淆的问题构成了他们近期的关心。
再看策展人的作用,小汉斯坦言要帮艺术家们连接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好比是做一个有效的连接(Junction-making),要将他们脑海中未实现的计划引导出来。策展人要清醒地意识到你不是为某个概念画插图或作说明。时至今日,策展不只单纯对艺术史、文化遗产负责,我们所打造的展览应向公众提供未尝试过的体验,而非一种阅读感知。”
互联网时代 自处谈何容易
前文提到了“本土语境”,若结合现实环境,那么“HACK SPACE”应可被译作“黑客空间”。进而,空间是如何运作的?这问题就显得耐人寻味。今次展览将于KAF的临时展览空间举办将被西蒙.丹尼改造成联繫多个作品底座的“大集合体”。西蒙.丹尼向来是以装置作品挑战科技霸权和网络监控,他曾在二○一三年将美国与新西兰政府利用网络监控邻国的事件融入其展览“秘密力量”。作品所反映的正是同年三月美国国安局前技术员斯诺登的一次“爆料”—斯诺登指,新西兰秘密监控南太平洋邻国,并将情报分享给美国。
论及个人,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本来就是“双刃剑”,我们在自由索取信息的同时,却也处在被侵入、被监控的情境中。许多毫不起眼的数据与传输系统,反而值得给予更多关注。而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也不只是形式与内容的表层关联。相反,两者均是基于人类生活出发所得的经验与关怀。
以至于,当西蒙.丹尼和中国艺术家并置展出,全球化状态下的共性与亚太区网络使用的特性会在同一空间内全然彰显。全球的可以是本土的,本土的反映?全球影响。此种观念在与小汉斯对谈过程中,贯穿始终—他既看到西方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达达运动,也留意到一九八六年由黄永砯发起的厦门达达团体;既希望香港观众能看到西蒙.丹尼和十一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又希望熟悉西蒙.丹尼的欧美观众也可以发现他们在纽约、德国、英国没见过的西蒙.丹尼新作。而这种兼容并蓄的论述,恰能解决翻译上的一时困扰。
编者按:Hans Ulrich Obrist香港策展的首个展览“HACK SPACE”(与Amira Gad合作)由K11 Art Foundation及Serpentine Galleries联合呈献,展期由本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二十四日。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四时至六时,将于K11 Art Foundation临时展览空间(上环永乐街33号中远大厦地下)举行艺术家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