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展时间:2014年6月10日-12日
拍卖时间:2014年6月13日-14日
展拍地点: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
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已迎来十周岁华诞,九歌拍卖自2004年成立至今,长期坚持精品化拍卖路线。此次九歌·十年-2014春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10-14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举槌。此次拍卖涵盖了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三大部分共九个精品专场,其中书画包括:翰墨新象-中国书画一,丹青雅致-中国书画二,艺苑墨影-中国书画三,澄怀古今-中国书画四,荟珍轩藏画,艺术千秋论-三十五位卓越艺术家百篇畅谈中国画共六大精品主题。瓷杂部分推出雅玩-瓷器杂项专场以及凝翠-尚品翡翠专场。众多主题专场及近两千件精品一同亮相,拉开2014年北京九歌拍卖十周年精彩序幕,为广大藏家奉上10周年庆典的收藏盛宴!
刘大为 千里之行 纸本设色 镜心 68×136cm
出版于《刘大为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P22,2012年6月出版
画中骆驼三三两两,一字排开,却似“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在素墨挥就的驼队中,身着彩服的三个青年成为了画面的焦点。大漠风雪覆盖,尽显英豪,极为生动感人。作者在水墨大写意的基础上,大胆地把西画的造型、结构、光影和色彩运用在了作品之中,增强了物象的体积感和形式的感染力,极富现代绘画语言。
张大千 促膝清潭图 纸本设色 立轴 116×51cm 萧平题
此幅张大千的《促膝清谭图》,古意盎然,卷气十足,崖壁高松下,诸多人物促膝而谈,背山临水,布局洒脱,人物错落有致,造型灵动,表情稚拙,山势于粗放中见精致雄伟,气韵清新典雅。画中大千落款:“米芾亦善写人物,其被服效唐妆。尝写子敬练裙图,又作支许王谢于山水间。见者惊为唐以前物,不知其为元章笔也。此拟支许王谢促膝清谭图”。其中“支许”是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皆善谈佛经与玄理。“王谢”为东晋王羲之和谢安。我国魏晋时期,“服散谈玄”成为了知识分子以及上流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其中不乏王羲之、谢安这等高手。
张大千在临摹复制古画方面展现了国人的天赋。《促膝清谭图》正是依据石涛笔法做成。他仿制石涛画的作品在神韵、表现手法和构图上,惟妙惟肖,与真迹毫无二致,晏济元先生当时也在上海,由于他的书法功底非常扎实,张大千的少数仿制画便是由他帮忙题款的,一时传为佳话。
齐白石 墨蟹 纸本水墨 立轴 100×35 萧平题 范曾题
齐白石,此作《墨蟹图》笔墨凝练,奔放奇纵,雄健浑厚,挥写自如,富有变化,造型简练质朴,画面生机蓬勃。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螃蟹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本幅是白石87岁作品。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螃蟹,体现出晚年齐白石画艺的成熟。此图表现螃蟹的形态,活泼、灵敏、有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动感。墨色的深浅浓淡,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笔的变化,使螃蟹的腿部呈现各种异态,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螃蟹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
黄永玉 荷 设色纸本 镜心 96×177cm
备注:1.萧平题;2.作品是黄永玉为日中友好协会创作并展览。
“近世之画荷者闻名者有二人,前有大千,后有永玉,二人气度相近,以大幅面而撼人心魄;二人画法相远,各有千秋。黄先生画荷,不拘成法,工则细致入微,放则狂笔乱扫,其中有画有拓,随遇而安。又有抽象一格,其花非大如碗可比,往往占据满幅,实乃梦寐之像。”---陈履生盛赞黄氏画荷
李可染 看山图 设色纸本镜心 70×59cm 叶浅予旧藏
出版:1.《叶浅予藏书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
2.《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近现代绘画卷)第37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李可染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所以从四十年代一直到他去世,牧牛一直是其乐此不疲的创作题材。李可染曾讲:“回忆当年郭老(郭沫若)与吾同往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作诗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的情趣。”显然,李可染笔下的牛,既有大师一“孺子牛”精神的自况自策,又有老人以牛之“国兽”精神来比拟世世代代勤劳的平民大众。李可染对牛的礼赞,既是对普通劳动人民质朴勤劳性格的礼赞,又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颂扬。从李可染后来的题款中可知,这幅作品“作于北京,距今已二十年”。也就是说,此作完成于1964年。那个时候,正是李可染艺术的转型期。而从表现题材上来讲,则是李可染典型风格时期人物、牛和山水结合的作品。近处牧牛用笔用墨大胆、凝重、泼辣,墨韵十足,牛儿神态悠然自得,一派田园牧歌的温馨情趣。牛背上的牧童下笔疾速,线条筋道而富有弹性,动态微妙,考虑其姿势即有变化又稳定性十足,质朴而富有生活情趣。而远处大面积的山峦远岫,层峦迭嶂,一下子便把画境推向了深远之处,引发了观者对山川风物的热爱,对质朴平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范曾 钟馗神威 设色纸本镜心 97×60.5cm
钟馗可谓大众崇拜的神话人物,民间俗界有着可观的人缘人脉,国画大师们历来不乏塑造钟馗的雅兴,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黄胄、范曾等,都拿出看家本领渲染涂鸦,各有侧重各有风格各有千秋。范曾有时会抓住钟馗狂的特点进行表现。此幅钟馗立身前行,人物相貌魁梧,五官端正,身体下屈,衣角飘逸,充分显出运动人物的动态。看画后顿觉耳边似有疾风粗犷的线条,叹其绘画技法之高妙。浓烈的墨汁,夸张的姿态,劲健的运笔。无不彰显出钟馗磊落刚正无畏大气的人形鬼风神韵。有缘展阅这样的画像,必会精神愉悦,思想满足,邪念不侵。
此图以一枝桂花和两只绶带鸟构成,寓意富贵双寿。为齐氏吉庆题材精能佳作。
齐白石 富贵双寿 设色纸本镜心 73×33cm
出版:1.《近现代中国名画家---齐白石》第1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近现代绘画卷)第12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齐白石画禽鸟动物,常以诗与画、题与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寄寓---或借以表现某种难忘的生活情景,或隐喻某种人生体悟,或抒情,或讽喻,给观者以联想品味的空间。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齐白石的禽鸟动物还是咏唱自然生命,寓意吉祥,或者与画家自己的农村生活记忆相关的。鹰的英武雄健,鸡雏的天真可爱,水牛的朴实,翠鸟的美丽等等,是白石所爱,他是人所共爱的。鸳鸯戏水,寓意爱情与家庭的美满;绶带和仙鹤,象征长寿,诸如此类。
细赏佳作,绶带桂花,成双呈对,寓富贵添寿之意,善颂善祷,也是白石好写之祝寿题材。见笔下神完气足,顺畅淋漓之致也。
梅清 黄山文殊台设色纸本立轴142×54cm
出版:1、《石涛、八大山人》图18,1963(昭和38)年2月1日出版,铃木作二编,东京新闻人俱乐部
2、《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清代绘画卷上)第1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梅清,1623年生,1697年卒,原名士羲,字远公、渊公,号瞿山、瞿硎、梅痴、敬亭山农等,宣城人。梅氏家族到他这一辈,已经涌现出众多的名宦学士,令世人侧目,其先祖梅尧臣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的大家。家学渊源,加之钟灵毓秀的宣城山水熏陶着伴随他成长,自幼便显露与众不同之处。此幅《黄山文殊台》,作者抓住了黄山典型的形象,根据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加工,强调了自然变幻的整体感受和神韵。布置气象以“松满云谷”来作主体,排松气势联贯,又分段为伍,“石笋”耸立,白云缭绕,并以楼阁“点睛”。不论构图的处理,形象的刻画,都能恰到好处地提示出特定对象的审美观感。海浪似的松涛为实,白云空灵为虚,与整体块面造型的火成岩峭峰相映成趣,布局严谨,奇正相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此幅《黄山文殊台》系从日本回流而来,并出版于1963(昭和38)年铃木作二编《石涛、八大山人》中(图18)。
傅抱石 西风吹下红雨来 设色纸本镜心 96×48.2cm 汪庭怀旧藏
出版:《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近现代绘画卷)第36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此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简洁又不失丰满:舟子撑船,一高士正襟危坐于船头,顺流而下。夹岸红枫蔽日,随秋风舞动,正应“无边落木萧萧下”之秋景。作者一反前人多用丹朱赫黄调色的惯例,大胆使用胭脂与西洋红进行点厾,犹如春季里的桃、杏花瓣漫天飞舞。因此有不少评者面对此类画作时,往往评赏都把它误作春景,甚至说成是红梅绽放。此作将“西风吹皱秋江水,载得满船红叶归”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从落款“一九六五年七月二日,在亚明同志家中作此景。庭怀小友兄属,傅抱石南京记”可知,1965年7月2日,傅抱石在亚明家做客。相谈甚欢之余,傅抱石乘兴提笔作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用笔豪放老辣、气定神闲,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一旁观画的亚明弟子汪庭怀按捺不住心中的敬意和欢喜,斗胆上前求画。作为老师的亚明见学生言辞恳切,便从旁帮劝成就了庭怀的这一心愿。时庭怀年少,抱石以“小友兄”称之,足见其平易亲切,毫无大师的架子。不想是年9月,傅抱石就因脑溢血病逝于家中,庭怀能得到大师生前馈赠实为不小的缘分,因此一直精心保存至今。
张大千 阳朔兴平道中小景 设色纸本立轴 92×47cm
出版:1.《张大千画集》第40页,美术家出版社编,香港集古斋,1982年出版。
2.《艺海集珍---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第九辑)第4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出版。
3.《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近现代绘画卷)第2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备注:上款人"仲光"即黄华表,字仲光,当时为国民党广西省教育厅厅长,广西师范大学创始人。
张大千早期作品“以古人为师”,三十年代之后,他的艺术已经更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此画为张大千1944年所做,取法于清初黄山派,与石涛、梅清尤为相似,所描绘为阳朔兴平小景。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如入清新绝俗之径,当为即兴神来之作。所绘山石纹路勾勒入微;淡花青、浅石黄分别薄染轻晕山体,清丽透亮,柔和温润;山路隐现江边,有曲径通幽之妙。苍松遍岭,美庐数间隐现其中,似为人间仙境,居此者当为化外之人。远峰盘桓而起,可谓岭如苍龙,与近丘相互呼应。江中扁舟勾勒巧妙,赋色淡雅,人物鲜活,为画面点睛之笔。其构图色调清爽,令人心旷神怡,怀古思幽。此景正是大千先生意欲离尘脱俗的内心寄托。他的绘画,因章法讲究而突出的气势,成就了一个“大”字;因色彩清丽而具有的气色,呈现了一个“亮”字;因景点巧构而神现的气韵,妙造了一个“曲”字。所以,大开大合、清新亮丽、幽深蕴涵的气息神韵,是此画精神所在。
瓷杂部分推出的雅玩-瓷器杂项以及凝翠--尚品翡翠两大精品专场。每场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囊括现下热门收藏各种类型拍品,为大家带来文玩瓷杂文化的饕餮盛宴。
清乾隆 海棠花形剔红八仙人物捧盒
此器通体髹以朱漆,造型规整,漆色红润、漆质坚实、刀法纯熟精到,盖面及外沿上下多处开光,内雕八仙人物,竹石兰草,留白部分均以回纹打底,上雕八宝图文。盖面开光处雕以八仙人物,表情细腻,栩栩如生,雕梁画柱,亭台楼阁。盒盖上下侧面开光雕以竹兰草,花团锦簇,枝叶繁密,彰显其工艺精湛,做工独到精细。盒内部髹以黑漆,其形制硕大,尺寸恢宏,品相完美。雕刻出的神话人物,在方寸之间的布局构图中,将山水、树木、花卉、人物巧妙地分布于器体之上,组合成了完整的画案。做到了场景清晰、情节生动,繁而不乱,艳而不俗。
剔红技艺是中国漆艺的经典品种。雕漆工艺,始于唐宋,到元代成熟为剔红、剔黑和剔犀三个大类,其技法先在木胎、金属胎体上漆多道,形成厚实的漆层,再于其上雕刻纹饰图案,是将漆、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最终,漆赖画而显,画赖漆而存。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极为突出,甚至成为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而广受日本、欧美收藏家的垂青。日本将剔红称为堆朱,意即为将朱漆一层层堆漆而上。据清晚期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称:“江户有杨成者,以善雕漆隶于官。据称,其家法得自元之张成、杨茂。”即记载了当时日本著名漆艺家从中国张成、杨茂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自己艺名之事。此外,更有“堆朱杨成”一词被日本著名剔红漆艺家用以自称,直至今日,甚至成为专用的姓氏。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剔红雕漆工艺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可谓工艺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气质典雅,雍容华贵,精益求精,恢弘大气的整体时代风格。
清乾隆 簪金嵌宝福寿纹如意
清代宫廷制作的如意注重材质所用之精美,贵重和多变,讲求制作技法的精巧,纹饰之繁杂,华丽,尤其是清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三段式如意,提供了更多雕刻和镶嵌的装饰空间。其形貌几乎完全脱离了如意原始形制的格局,更显奢华富贵。本拍品即为一例。此件簪金嵌宝如意通体以“万字不到头”纹饰打底,首,腹,尾镶以青金石为底上嵌五蝠捧寿纹,蝠纹均以红宝嵌成,中心嵌蛋面宝石,外围以珍珠围边。本器上下各镶花卉一朵,系红翡绿翠嵌入器身。全器簪金工艺精制,层次分明,繁缛精细,整器保存良好,所用纹饰无一不寓含福寿长久的吉祥意义,当属雍正时期宫廷祝寿用品,传世少见,极为珍贵。在清代宫廷礼仪制度中,如意一般用于帝后寿诞,皇帝大婚等节庆或宫廷陈设。乾隆皇帝酷爱如意,各地贡品皆以如意为首要,盛况空前。
满绿翡翠手镯 口径5.4cm
翡翠之名由来已久,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欧阳修)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由此可见以“翡翠”指绿色玉石由来已久。满绿圆杆飘花翡翠手镯,优异的种水让阳绿充分的溶于地张之中,灵动唯美,初见的那一刻,便让目光停驻,让心灵颤抖,好像这世间万般色相、亿数繁华在那一霎那,皆因为它而失色。这千古流传的玉镯,定会为您带来长久的美满幸福。
黄钻戒指直径2.38cm;重4.12ct
黄钻是彩色钻石的一种,因颜色鲜艳,产出极为稀少,深得收藏家青睐,其身价也随之倍增。黄钻在百年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暴露在氮中获得它们的颜色。佩戴黄钻可增强个人自信,聚财,常给人带来意外惊喜。此款主石切割精湛,光泽清澈,在水滴形钻石的簇拥下,彰显华贵气息,为佩戴佳品。
清康熙 五彩锦地开光人物故事碗
器形规整,唇沿外撇,直圈足,四面开光,五彩是康熙时期流行的品种。本品设色浓淡相适,静雅相宜,器身满绘彩蝶花卉,对称四面开光,分绘人物故事纹及书香门第纹。人物形态各异,场面生动传神,构图疏密有致,纹饰画工细致流畅,画工娴熟,笔意流畅,此碗整体色彩深厚,鲜明,华贵,夺目,用色考究。康熙五彩冠绝一时,为世人所重,画法独特,风格一绝,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均令后世难以企及。
在彩器底足内绘以树叶,钟鼎等图记款识的都是康熙中、晚期的珍品-摘自《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