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藏品机构鉴定科学还是忽悠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冯源 2011-08-05

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

 

对于这家机构的鉴定结果,当地的一些收藏界人士也持异议态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争论的背后再次暴露出文物收藏界的痼疾,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这片领域里的“无法无天”。

 

“科学检测”居然“鉴假成真”

 

杭州市民邱先生涉足瓷器收藏一年有余,最近却和藏友们起了争议。他慕名找到了当地一家可为文物机检的鉴定机构,有18件瓷器经机检后均为真品,但是几位藏友觉得并不靠谱。

 

记者一行近日也前往该鉴定机构。它位于杭州市定安路46号五楼,楼梯口挂着多张企业标牌,其中有两张格外显眼:“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室”。

 

利国公司负责人余绍尹先对众人带来的6件器物作目鉴:1件瓷器和1件玉器“都不好”,余下4件均为真品。取自杭州收藏品市场、报价不到500元的一件“渣斗”仿品瓷器,他认为产于西晋,一名收藏者带来的仿古青铜观音像,他也认定系宋朝古物。

 

依照大家的请求,利国公司对“西晋渣斗”和“宋青铜观音像”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无损成份分析”,约半小时后出具了两份《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分析报告》。期间,大家希望能见识一下仪器,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400个科学家6 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 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据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卢嘉锡先生主编,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末,顾问38名,编委41名。记者发现,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宋代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多年致力硅酸盐文物材料科学及古陶瓷鉴定研究。他告诉记者,《陶瓷卷》由著名学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研究员主编,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但其中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它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

 

周少华说,建立数据库需要测试大量流传有序、纪年明确的标本,并用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检测仪器、实验参数和条件都要符合科学要求,检测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数据库还应与建立它所用的“元配”鉴定设备共同使用。“这16种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主持的“东汉‘水银沁’ 铜镜表面处理技术研究” 和“吴越青铜技术研究”科技考古项目曾分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他认为,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宋代青铜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检测,离建立数据库尚远,《矿冶卷》中并没有全面的宋代青铜器数据,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宋代的青铜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主编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教材,他告诉记者,抽真空和充氦气这两种检测方式难分高下。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北京高分达公司负责人杨银祥退休前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他表示,KETEK只生产X射线能谱仪,它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重要部件,后者也仅是文物鉴定的一种方式。

 

文物鉴定岂能“无法无天”

 

余绍尹自信地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已经为三四千件藏品出具了检测报告。他认为,经过近三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大批真货出土流散民间,因此来检测的藏品中有80%是真的,而地摊上的东西也有80%是真的。他的工作是抢救文物,以免被当作赝品低价流失海外。

 

两份分析测试报告都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印章。记者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余绍尹确系该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委员,但另一份公告则显示: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而周少华也表示,现在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近几年时有耳闻,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主任柴眩华说,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可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说,目前只有《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美术品经营机构有所规范,而其他文物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始终无法可依。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编辑:易小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