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嘉德2015秋拍: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5-10-23

编者按:中国嘉德2015秋拍将于11月11—13日预展,14—18日举槌。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秉承“拍品精质化、学术深耕化”理念,深化精品战略,在常设专场《二十世纪早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基础上,还将隆重推出《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共计五大专场奉献给各界藏家。

《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甄选23位艺术家的26件精品油画,从二十世纪的前辈艺术家、至中国当代艺术的青年群体,覆盖中国油画史上的核心流派及关键节点。对本专场艺术家名单的设置,则从艺术史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分析,最终确立了以兼具“中国的”、“现代性的”艺术为嘉德“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的学术标准。这些艺术家集中展示了贯穿于中国美术史的一条隐形的发展脉略——“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向当代艺术的悄然过渡。

此次专场名作云集,吴大羽、刘海粟、卫天霖、关良、常书鸿、余本;石冲、刘小东、赵半狄等均有力作现身。

此外,新中国时期名家何孔德《枕戈待旦》;当代名家尚扬《诊断-6》、《有阳光的大风景-4》;陈文骥《黑白换》、何多苓《白衣彝女》、范勃《疑是故人归》、毛焰80年代早期作品《自画像》、《男人体》;以及“新绘画”艺术代表张恩利《室内》、屠宏涛《东坡的一封信》、韦嘉《如果能飞,能去往哪里?》等作品亦将于本专场隆重呈现。

何孔德


枕戈待旦 1964年 布面 油画 60.4 × 113.5 cm

对于中国军事题材的绘画而言,何孔德无疑是一面旗帜。何孔德的作品,即使是在当今的新时代,也依然释放着永恒的魅力。他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开始以极大的创作热情进行军事题材绘画的探索与研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本件《枕戈待旦》,正是何孔德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期间创作的,这件作品对新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非常深远和的影响,也是何孔德艺术生涯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幅画作。

尚扬


有阳光的大风景-4 1997年-2007年 布面 油画 100 × 150.5cm

《有阳光的大风景-4》开始创作于1997年而后跨越了整10年时间,作品总体基调更靠近“后现代自然大风景”。色调上尚扬开始偏离“尚扬黄”呈现出了“尚扬灰”,这种轻盈、纯净透明而几近于白色的灰,它减轻了尚扬黄中的滞重却留下了原有的凝重,这份沉稳的力量平衡了构图中抽象的内在张力和艺术式涂鸦的稚拙。他用绘画语言诠释了对正在变迁中的人类家园进行的阅读与思考。

陈文骥


黑白换(两联作) 2009年 布面 油画 120×240cm×2

栗宪庭曾评价陈文骥的艺术创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这件《黑白换》两联作是艺术家较为近期的作品,该时期的艺术家已然从之前在静物画的探索中提炼出了一种形而上的美学理念。画面中的静物看似真实,但是却处于一种空想的场景之中,脱离于现实环境,带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这种对现实物象的抽象剥离和对现实场景的主观过滤,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现实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的追求。

何多苓


白衣彝女 1991年 布面 油画 86 × 71.5 cm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十年时间何多苓都以青春、生命、死亡等作为艺术主题其中有不少形像取材于彝族,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高度的诗意化,本件创作于1991的《白衣彝女》即是其中代表,诗意化的画面加少数民族形象带来的苍莽距离感,使他的作品流露出神秘色彩和圣神的向往之情。在绘画上,何多苓通过做减法来逐一消除画面中不必要的因素,力求高度的简炼、抽象化,并以象征手法,同诗歌意象转变为书画中的文化意象一样,使得绘画的气质有了明显改变。

范勃


疑是故人归(两联作) 1999年 布面 油画 175 × 157 cm × 2

范勃于1999年创作的大尺幅双联画作《疑是故人归》,是画家早期“陶土般”雕塑风格精神性写实主义人物画的重要力作。在这幅风格显着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多重文化维度在画面中的纵横碰撞:汉代人物雕塑的浑厚结构、宋代瓷器的温润着色、元代画家倪瓒笔下空寂的背景、以及弗洛伊德勾勒结构的宽厚笔触和洛佩斯含蓄笔致下事物的永恒之感。他的人物造型带有一种巴尔蒂斯式的凝重,喜欢深灰褚、土棕和深蓝色、暗灰绿多种色层关系的转换形成的驳离感,中性偏冷的色彩基调、凝重的造型和古典倾向的光影处理,都使范勃的作品具有某种理性时代的完整性。

毛焰


自画像 1989年 布面油画 49.5 × 44 cm

创作于学院时期的《自画像》中画家身着白色衬衣及青色外套,留着长发,下巴微微扬起,目视前方,这一形象令人不禁想起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作品《抽烟斗的人》。而在本件中,人物处于深暗的背景之中,整体色调偏冷,人物的面庞和衣服更加具有一种厚重感。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态度,观者从人物坚毅的眼神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批判的力量,展现出艺术家意气风发的青春时刻。学院教育带给了毛焰一种古典的情节,因而使他能够平和地看待当代艺术的前卫实践和种种时尚潮流,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态度,坚定自己的绘画理想。


男人体 1989年 布面 油画 98.5 × 78.5 cm

《男人体》这幅作品产生于毛焰的早期学院绘画时期。背景中如画布、屏风等物件向我们呈现了作画的场景。而从画家对于模特的人体结构、皮肤肌理、面部表情以及人物整体精神状态的描绘与再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扎实的写实绘画功底。此外,从这一早期作品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出画家对于冷色调的钟爱以及倾向于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他笔下的人物肤色接近一种亚麻的黄色,整个画面仿佛处在凝固的时空里。

张恩利


室内 2006年 布面 油画 150 × 150 cm

张恩利的空间绘画源于一次自己的搬家经历,人去屋空,留下的是伤感的情绪和时间的印迹。走进《室内》可以看出张恩利首先在画布上直接起稿,而后再用正确的色调整,这样便有了“草图“的假象,同时这些痕迹成为了画面“笔触”的一部分。他认为当错误成为一种阐述方法时,观者会不断推测那些画错部分的原因。而《室内》在画面中留出大面积的画布,所借鉴的是中国式留白。张恩利有意识地将绘画性和想象力结合起来,人造氛围是他作品的又一灵感之源,光线渗透在画布中,灯泡与吊灯都模模糊糊地闪着光芒,好像光线的气氛浓厚而富有触感。

屠宏涛


东坡的一封信 2011年 布面 油画180 × 280 cm

在中国山水画里,屠宏涛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宿,他用传统山水画式的“以大观小”和“移步换形”与“城市舞台”进行着场景转换。与杭州临习中国书画有关,屠宏涛更愿意在人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中获得快慰,他尤喜欢北宋李成和郭熙山水中的视觉气息,《读碑窠石图》历史纵横的苍冷,《早春图》勾魂摄魄的烟云等对他来说是都奇幻的舞台,如此件《东坡的一封信》,恰如苏轼《枯木怪石图》的现代演绎,屠宏涛借用油画材料表现中国山水图式,幻化着他对“文人化”思想和生存方式的向往;他说“山水是一种精神气质”,画面中极具个人代表性的笔触仿佛跳脱出画面,抢先触碰着观者的感知,以背景的柔和反衬出人和物对空间的占领。

韦嘉


如果能飞,能去往哪里?  2006年 布面 丙烯 250 × 170 cm

《如果能飞,能去往哪里?》中的男子伸展着自己的翅膀,怀着飞翔的梦想在高处看着周遭的现实,具有强烈的隐喻性质。韦嘉采用其后期版画创作的简洁构图,并有意弱化色彩的对比变化,背景中采用的流淌效果为画面带来一种多层次的激荡情绪。画家通过一种调侃式的、经过提炼的图式语言表达着对当下境遇的反思,表现着被现实阻扰的理想之翼,反映出艺术家面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失落与无奈,从而引发人们对最终归宿的思考。韦嘉的作品极少出现“我”以外的另一方,却带来一种充满诗意的悲伤情怀,他用精简的图式语言与前卫的视觉趣味,呈现出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