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作坊内
2011年6月5日(99艺术网 冯漫雨)下午2时,第六届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此地无声”在北京东城区的胡同内隆重开幕。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有何颖雅、照骏园、徐喆、苏文祥、徐坦、打油、冯昊、迈克-埃迪、奥拉夫-郝赫尔茨、盛洁、艾可-玛尔赫芙、组织、何意达 等共16位。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展览,在国内实属首次,在家作坊领取声音地图后,可根据地图去寻找这16位艺术家在东城胡同内创作的艺术品。
本次展览以“此地无声”为主题,据艺术家照骏园介绍,声音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作为艺术表达的某一部分,而参观者在欣赏作品中往往会对艺术品产生的视觉冲击留有深刻的印象而忽略了声音的存在。取名为“此地无声”则是为了强调声音这种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也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表达。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均以“声音”为出发点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呈现方式遍及装置、行为和音乐表演等。
【相关资讯】
何颖雅作品《塑料桶体验》
何颖雅 参与塑料桶体验
作为一名艺术和设计工作者,何颖雅的作品多运用空间和设计语言来考察功能性及事物的状态如何能与社会和日常生活发生关联。本次展出的作品《塑料桶体验》就悬挂在家作坊的门口,红桶内置了一个耳机,贴近耳机会听到里面不断发出的提问。据何颖雅介绍,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问题进行回答,所产生的声音将会在迈克-艾迪的作品《新鲜的行家》中播放出来。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互动,使参观者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打油 这就是一首诗
打油的作品通过打印机不断打出文字,发出噪音,打印的纸张不断增加,填满了整个盒子,并且渐渐地打印纸上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不可辨识,只留下打印机的噪音。打油身为艺术家的同时也是一名诗人,他认为,诗歌并不只有书写这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打印机不间断的打印亦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诗歌的吟读,诗歌可以留在人们的大脑中。
作品取名为“没有好听的名字给这个诗歌”,源于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一幅名为《形象的叛逆》的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烟斗,而画面下方则写了一行法文:“这不是一只烟斗”。在打油的眼中,这部作品就是一首诗。
组织 听南海的声音
在一次南海的旅行中,我们意外地搁浅在一个小岛上。岛上没有迷人的风景,满是礁石,三位皮肤黝黑穿着怪异的老人,他们完全不理会我们,只顾在该敲打着浮木、石块与奇怪的乐器,有时候像在劳作、有时候在相互嘀咕着什么,我们充满了好奇,唯一能做的只是把一切记录下来……组织创作的《南海未知岛屿声音记录》蕴含了这样一个充满深意的故事,作品放置在失物招领,组织成员之一照骏园介绍到:将播放机藏置在一个坛子放置在失物招领的角落,也吻合了失物招领所表达的意义——遗失的东西也可以找到美的价值。
在本次展览中,你还会见到盛洁用《药》传达被我们遗失的记忆;看到奥拉夫-郝赫尔茨在《一、二、三很多》中通过两个喇叭发出变化、错位、呼应的声音进行对话;看到艾可-玛尔赫芙在《Riots,Revolutiongs!》里利用在孔庙找到的六块字牌,通过“口哨”式的寻找和之后的朗读引领产参与者互动……参与到本次展览中来,感受到的不仅是听觉的一场飨宴,我们追寻着声音,来到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1年6月12日。
艺术家何颖雅
打油正在观赏其作品《没有好听的名字给这个诗歌》
艺术家照骏园
组织作品《南海未知岛屿声音记录》
迈克-艾迪正在对其作品《新鲜的行家》进行调试
奥拉夫-郝赫尔茨作品《一、二、三很多》
作品局部图
阿尔弗雷德23号哈特作品《扩展》
徐坦作品《自圆其说与非自圆其说》展出地米店
活动现场 参观者与艺术家进行沟通
活动现场 参观者与艺术家进行沟通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