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方:关注中国人的新艺术 助力“70后”艺术家升值(图) 2008-03-04 18:49:01 来源:潘波李飞 点击:
-




2004年,投资新艺术的人比较有风险,但房方搭上了这班车。

>>>>更多图片资讯

人物档案

  房方

1977年生于北京,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5年央视艺术记者从业经验,曾创办过两个广告公司,最终分崩离析。携掌握的行业内部资源和创业经验,于2005年成立北京星空间艺术中心。2005年策划“下一站:卡通吗?”当代绘画展;2006年策划“坏孩子的天空———七零后的问题青年”当代艺术展等。

  时下,各种书画展览如繁花盛开。而画廊作为经济发展到极好的产物,它让艺术家和艺术品收藏者有了相遇的平台。作为艺术家和收藏者中间人和经纪人的画廊管理者,在国内还是新兴的职业。

  但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画廊行业,就像2000年时的互联网行业,有很大的泡沫存在,有些人只是疯狂投机,比如今天高价买入画作,明天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他们并不在乎作品本身。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泡沫终归破灭,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画廊会有很大一批从此消失。经历了艺术品市场井喷式繁荣期后,画廊行业是否会走向破灭的泡沫?

  作为画廊经营者,北京星空间艺术中心的老板房方却认为,好画廊在市场上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但现在想投资进入画廊行业,还是需要冷静谨慎。

  “我希望把画廊建成一个规范的现代企业,而不是一个家庭作坊。我愿意尝试新的领域,比如办独立的艺术杂志《Hi艺术》,一边卖艺术,一边发展艺术,我不满足于悄无声息地一手交钱一手交画的生意,而要大声吆喝。”房方说。大学时,他曾做过一个《二厂时代》展览,结果以赔钱结束。

  在积累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艺术价值自我标准的建立,以记者身份积累起重要当代艺术家以及展览馆馆长等人脉资源,房方卷土重来。10年后的今天,他的画廊里摆放着3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市场上未有的品种”,“70后”占主力位置,陈可、高瑀、韦嘉等都是他的签约画家。在离他画廊不远处,是以最高房租入驻798的NIKE“柒零陆空间”。

  起步 天天“推销”,却没收获

  从2003年8月签约第一个艺术家时的“空手道经纪人”,这种从未离开的热爱让房方甘愿冒险。当时有导师劝他去做艺术生意检验自己的眼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加上朋友筹助,2005年愚人节,房方的星空间画廊开业了,他举办了第一个展览。“第一年的运营资金不到50万元。”2005年,忙了一年的结果是严重亏损,前半年一张画也没卖出,天天“推销”,却没收入。半年后才卖出去第一张画,一万元,作者陈可。现在,当时买画的人说再卖出要开价100万元。

  第一桶金 抓住市场井喷的好时机

  2006年,艺术品市场出现井喷,艺术行业被称为是暴利行业。房方抓住了这个有利的大环境,他前期积累的艺术资源和人脉关系得到了“爆发”,当时那批房方看好但“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我的第一桶金是在2006年实现的,当年画廊毛利润过了100万。现在,有人要运营一个星空间这样的画廊,至少要2000万以上的资金。最早合作过的艺术家高瑀,当年最贵的一幅画才5000元,现在他的一幅作品要40万元左右。算算,50幅作品,运营画廊所需的成本已非当年可比。”

  运营模式 通过预付费形式代理

  房方说,画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掌握高层次艺术标准。画廊的本质是营销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和“产品”———他们的作品。艺术标准虽是主观的,但作为画廊“艺术推销员”的本分,就是让更多人去相信,并为他们相信的艺术买单。

  画廊的运营模式简单说有两种,一种是代理,另一种是代销。代理是事先付钱给艺术家,买入再卖出。代销是作品卖给买家后再分成。“我代理的全部艺术家,是当时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品种,作品风格是对传统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叛逆。通过预付费形式代理,一方面是‘觉得靠谱’,相信他们的价值会被发现;另一方面是替当时生活在最底层的艺术家解生存的‘燃眉之急’。这种代理方式,现在成为很多画廊的运营模式之一。”

  ■ 亮点

  自创“四价值”理论

  房方认为,他的成功有赖于自创的“四价值”理论:

  发现价值:这是第一步,即不断寻找最好的艺术家。每年他都会收到近300名艺术家寄来的资料,通过不断地寻访,见面谈,每年真正能签约的新艺术家也就两三人。“超女快男有海选,艺术家的海选也非常残酷。”这一步需要投资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真正热爱并理解艺术,而非投机艺术。

  增加价值:这是针对艺术家进行的,比如为艺术家的生活提供保障,让他们能安心创作,介绍各种优秀展览、作品给艺术家等等,“也许会开家为艺术家服务的按摩院。”画家在房方看来,不是自己的“签约艺人”,而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艺术家们能在现有的最好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生产”出最好的作品。

  叙述价值:非常重要的步骤。通过展览陈列、出版发行、媒介宣传等各种方式,“吆喝得响亮”,这一步骤是可以复制的经验。因为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做自己的书和出版物、重视各大展览、喜欢和媒体合作来推广和推销。

  兑现价值: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骤,“兑现”讲究的是对艺术品风格所对应的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等。

  难点

  1 艺术家资源的价格战和挖墙脚

  “也许就在你我谈话之间,我的艺术家就在跟某个画廊老板聊天后被挖墙脚了。”房方说,画廊之间的互相较劲非常激烈,“艺术家资源的完全重合,就像每个大型商厦里其实都是同样的一些牌子,这会让竞争变成价格战、挖墙脚的恶性循环。”真正用心去发掘新人的潜伏耐心似乎与浮躁的市场形成对比。而能构成真正竞争的,是国际一线的艺术画廊品牌和本土画廊争夺优秀艺术家资源,这才是潜在的危机。

  “一个好的画廊老板就是一个艺术家”,房方一直给自己的定位是“当代艺术推销员”,作为“70后”的艺术推手,他坚信的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这些艺术青年终究要和欧美最重要的文化人物看齐,向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和高度看齐。

  2 目标专业生意人

  作为一个推销手,他认为“不知道怎么做生意,光是成为一个了解艺术的专家是不够的,以最小的代价赚最多的钱才是商人的头脑。我很早就没打算让自己像个艺术家了。我现在很想做专业生意人,我想把自己的画廊做成中国最好的画廊,这是我的目标。但我一点不像好的生意人,我的画廊现比起别的画廊管理可能要好些,但比起那些好的企业管理就显得比较混乱。我现在在找一切机会学习管理,比如抽空就看《财经》杂志。”

  ■ 对话

  画廊定位 关注同龄人的艺术话语权

  记者:当初为什么不想做记者了,而要开画廊?

  房方:创业是因为想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最大程度地主张自己。这是不能投靠任何人的。经历了四年学习艺术史的知识积累阶段,五年的艺术记者生涯,感觉自己具有了初步判断艺术品价值的标准,还有对行业内部资源的掌握。所有这些沉淀让我觉得开画廊时机成熟了,我相信它是能够赚钱的。

  记者:为何选在798开画廊,是因为成本要素吗?

  房方:当时选择798的原因是没有人管,这个很可爱,到这里没有压力,不用看任何人的眼色。798作为一个艺术区,能够吸引特定的人流也很重要。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区,有政治波谱似的老标语之类,也有当代青少年的介入,比如nike品牌的进入,这让这个区域和今天的城市青年的文化生活有了密切联系。因为我带领的艺术家都是35岁以下的创意高端产业,与798氛围相符。当然,肯定会考虑成本。房租当时1.5还是1.6元一天,比写字楼便宜,租下100多平米开个画廊比较合适。还有它不是一个独立建筑,这也是有用的,如果它是一个独立建筑,自己就要张罗更多的事情,如水电气保安之类。

  记者:经营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是你的亮点和特色,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房方:我一直在关注同龄人的艺术,关注中国人的新艺术。陈可、高瑀、烟囱、夏俊娜、尹朝阳……为了找到他们,我动用了一切方式:网上聊天,电话联系,请客吃饭,登门拜访。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现在有一批画廊在学我,或者模仿我。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负有以一种更正常的方式回归公众的使命。中国的新艺术在成长,新一代艺术家的话语权正在形成。

  衍生产品 将日常艺术研发成消费品

  记者:画廊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哪些?

  房方:我的客人中有2/3是中国人,1/3是外国人,国内的这部分买家大多在35岁到45岁之间。这些人分布在最近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里———金融、IT、医药、法律等等,同时他们大多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记者:你把画廊当成最终的归宿吗?

  房方:不会,现在我一直还在积极主动寻求好的艺术家以及创业伙伴。比如提到的每年都要见300位艺术家的资料和签约新人。包括每年举行的绿校年展,这是以网络为平台的自发性青年民间艺术社团,绿校成员们虽然热爱艺术,但他们大多是以业余身份坚持创作。而让普通人能创作、靠近、拥有和消费艺术,这才是艺术市场的常态,平价艺术和日常艺术是我感兴趣和关注的。我认为艺术的衍生产品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衍生日用品、家庭用品等。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第一批产品研发,如挂在墙上的小玩意、U盘、桌布等,让日常的生活变得艺术,让艺术变得容易而非高高在上。

  ■ 专家点评

  艺术眼光和市场接触更重要

  ●胡志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现在要投资开画廊的朋友,不要眼红先前人家赚钱容易,艺术的眼光很重要,还有和市场的接触很重要。

  第一,作为画廊主持,最核心竞争力是艺术鉴赏力,他需要拥有艺术史和美术史的修养,要熟悉艺术,以及一定的悟性和灵性。

  第二,需要有一定资金实力,可以不断注入新投资。尤其是现在介入,行情偏高。如果完全抱着利益来的,不要投资艺术品市场,艺术是需要慢慢培育的市场。开始时,需要展览、酒会、艺术沙龙、媒体公关等各种形式“烧钱”以培养人气,如果抱着立刻要钱滚钱的思想来,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被艺术家排斥。可以学习国外哈默画廊的做法,每年不断投入资金,早期以收藏为主,这种心平气和的模式反而做得较好。

  第三,深厚的人脉关系很重要,如需要拥有和艺术家、媒体、政府官员、企业家等阶层的良好深入关系,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要保持诚信。

  第四,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专营点,即特色。国外成熟画廊往往专营几个艺术家的作品,讲究精致。最忌做成杂货铺。

  第五,画廊的硬件非常重要,让观众有新鲜感和归属感,这是硬件的魅力。

  第六,保持信息通畅。及时更新对现代艺术趋势、审美取向的把握。

  对于创业阶段的画廊来说,资金实力不强,关注美术院校的学生是很好的投资方式,但这要求有沙中淘金的艺术眼光,并具有不小风险。

编辑:叶晓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