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 2008-07-23 00:19:00 来源:99艺术网 点击:
创作手记


    绘画是表达自我的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拥有我灵魂的梦境。其中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坚强、温柔、及爱。同性之爱是我一直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是我最希望表达的话题。或许在我眼中同性恋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那么不堪。我认为那是纯洁的深沉的,需要面对更多的痛苦及压力。但在我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同性之爱的灵魂都是安然的、坚定的、享受的。他们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我的画面给了他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空泛、纯净的世界。我想是我给他们创造了居所。
 
    美丽的灵魂们没有清楚的性别特点,在我认为男、女都不是完美的,但灵魂是完美的,因为灵魂是没有男女区别的。我作品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清楚的照出了我的样子。
 
    恶之花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我相信有一种同性恋就是恶之花。当你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你将为了仅有相互依赖着唯一的幸福而抛弃原本拥有的一切。因此他们是最悲剧的唯美。恶之花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在讨论一种同性恋的悲剧。她们相爱极端的性爱,让她们最终走向了死亡。
 
    般若心经
 
    「般若心经」全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有趣的是当时梵文的般若心经,如今在尼泊尔及印度已失传,却保存在日本的法隆寺。以下是般若心经的原文:般若婆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
 
    「般若」即智慧(佛经中的智慧指的是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而非世间智识辩聪),「波罗密多」是到彼岸,整句中文翻译是「智慧到彼岸」(正在往智慧的彼岸去、到达彼岸)。
 
    「般若心经」是佛法一切法的究竟道路。所阐述的内容就是「空」,而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一切事物没有自性(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形式)--「空性」,证悟了空性,不执着有、不执着无,就进入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即所谓的涅槃。而涅槃是实修产生的境界,「般若心经」就是引导进入这个境界的经典。
 
    对于“般若心经”我只能依照我的感觉来表达我对“般若心经”部分的理解。画中的僧人穿黑纱,似有情抑或无情,有时又象死神或者只有他进入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有时觉得并非是我自己能够画的出来这样的画而是有所指引的。
 
    彼岸花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英文名:red spider lily 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有种特殊味道,昆虫和老鼠之类的不喜欢靠近它,所以常常被种在坟墓边驱逐虫害。 
 
    她颜色如鲜血,白色的如白雪,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是上坟的日子。 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彼岸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地开着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 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还有白色的彼岸花远远看去仿佛是白雪。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彼岸花,在日本被称作マンジュシャゲ,花语是“分离/ 伤心/ 不吉祥”。 红色的彼岸花它生长的地方大多在田间小道,河边步道和墓地,所以别名也叫做死人花。一到秋天,就绽放出妖异浓艳得近于红黑色的花朵,整片的彼岸花看上去便是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如荼。 
 
    彼岸花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又因为它的鳞茎含有剧毒,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的形象通常是与“疯狂、血腥”之类的概念相联系起来的。
 
    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涅盘)。好比彼岸。 
 
    彼岸花: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说:“花儿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飞翔,在无爱无恨的土壤才会再萌芽开花。”花语云:此身如朝露,惟惜与君缘。相逢如可换,不辞赴黄泉...在“般若心经.彼岸花”并不见血色的花只有白如冰雪的曼珠沙华,在我看来彼岸花只有冷冷的彼岸。我想这正是花的心语吧!

    莎乐美
 
    我了解的《莎乐美》是从奥斯卡.德尔王的歌戏剧中了解的。是一个极度诡异凄美的故事。故事机取材与在福音书。但又与宗教无关。故事说:先知约翰因为预言基督才是救世主,而遭到巴比伦国王希律王的抓捕,并被关进了监狱。巴比伦的公主莎乐美是希律王的继女,她非常的美丽,她的美丽足以让侍卫为她自杀。
 
    在希律王的生日宴会上,莎乐美看到了施洗约翰,令她意外的是约翰并不是一个身体强壮的壮年男子,而是一个非常英俊身体甚至带点柔弱的青年。以莎乐美的美貌是不可能能看到任何令她心动的人,但却爱上了约翰,并向他献爱想亲吻他的唇。她轻轻地抚着他的肩膀,但此刻的约翰却昂起了自己高傲的头,拒决了莎乐美的爱。与此同时,深爱着沙乐美的继父希律王要求莎乐美为自己献舞。并承诺只要莎乐美的舞蹈让自己开心,就可以答应她的任何要求。沙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舞蹈那个令人惊艳的舞蹈叫“七重纱”:轻纱飞舞,美得动人心弦,却象是罂粟一般。她优美绝伦的舞蹈让继父兴奋异常。沙乐美提出什么要求希律王都会答应。然而她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条件——要得到约翰的头!最终,希律王砍下了施洗约翰的头。莎乐美在皎洁的月色中发疯的吻着她死去的爱人的唇。她那死亡和淫欲之物是这出戏的高潮。而最后沙乐美也被西律王的士兵压死在盾牌下。
 
    巴比伦的神在神庙中对她有着谕示:“世界上只有两种感情能把人永恒地联系在一起,要么是爱,要么是恨。如果他不能爱你,那么就让他恨你吧。”爱和恨在死亡与舞蹈中完结。这是一个爱到极致的爱情故事。虽然只有两张真正表现沙乐美的作品,但是那种情绪却贯串在我的很多作品中。

    我的作品是十分依赖与文学作品的.这有一点浪漫主义的特性.不知道为什么中国架上绘画这么多年都是理性的思维做主导.绘画者冷冷的旁观者的态度让人不感亲近.有这些感觉的作品太多了,让我觉得难受.我身边的那些画者明明是浪漫可人的人儿画起画来作品却是冰冰凉.绘画追求的是语言,对我而言我的绘画语言就是精神.对于那些所谓的观念让我觉得厌倦,其实只有精神的东西是我们生生不熄的追求.
 
    栗子

                                                                                              【编辑:霍春常】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