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的重现—对话新媒体艺术家缪晓春 2008-11-27 17:47:00 来源:视觉中国 点击:
-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 ·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即将在北京盛大开展,视觉中国作为媒体支持方,也在大力关注此次国际新媒体盛会。 在布展的第一天,笔者采访到了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繆晓春。他的作品正在构架当中,布展现场是他和助理团队忙碌的身影。下面就让繆晓春老师带我们了解此次参展的作品《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

视觉中国:今天非常高兴能采访到您,我们在您的展厅看到布展的情况,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作品吗?
缪晓春: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有一个著名的壁画作品《最后的审判》,我的这个作品等于是把它用三维的图像重新置换了一下。是用三维做的一个模型。从2006年就有一个想法把这张作品改头换面,重新解释一下。因为我用三维的模型置换了这个作品之后,原画的意义就完全改掉了。原画有一个对末日的审判的意思,但是当我用同一个模型置换掉所有人之后,末日审判的概念就完全不存在了,所有的人物都是同一个人的话,就没有审判与被审判之间的这种概念了。我用三维置换了以后,可能就不能从原画的角度来看了,因为这个是立体的,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看这个作品,这么一个观看绘画的方式,以前也是没有的,从来没有一个画可以从后面来看。

06年我做的是从不同的视点来观看这个画的概念,今年只是移动的概念,就是从原画的尺寸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移动到现在的展览空间,今年主要是做移动这件事情。


视觉中国:是采用什么样的装置来完成这个作品呢?
缪晓春:今年是用灯箱的装置,现在在做一个巨型的灯箱。


视觉中国:作品上有没有用到投影?
缪晓春:有的,三维立体动画。当时的概念就是把一张二维的画变成一个立体的东西,还有就是把一个图像变成一个动态的录像,在展厅两侧会有三维动画的一个投影。

绘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蓝色背景上分布着一系列如群星闪烁般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是十分少见:飞动的天使和十二门徒环绕着极具古典美的耶稣。画的前景上并没有突出宗教气息;相反,米开朗琪罗着力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动态,彰显出其艺术大师的风范。

缪晓春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据自己的身体创作了计算机雕像,并以其置换米开朗琪罗画作中的所有人物。他严格遵循原作中的视觉结构,在虚空间中安排这些替身。通过娴熟地运用数字技术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开了五个不同的透视点。这一技术使艺术家能像游客一样作品中漫步。通过探索“绘画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壁画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从而为观众提供得以窥探此中奥秘的视角。

视觉中国:这个作品从您开始有这个想法到实现完成一共用了多久?
缪晓春:我是有一个助手团队,06年做了一整年的时间,今年花了很多时间来完成这个移动的项目。
视觉中国: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
缪晓春:从头到尾都有困难,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无论大小都是困难,因为从一开始的建模和建立三维的图形,这些都比较困难,所以需要一年的时间。最后做这个装置的时候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可能就是尺寸上的困难都会让我们折腾一番,可能就差5个厘米,这个架子就需要全部运回去重新做。

视觉中国:这个作品的工作量大吗?
缪晓春:很大的。其实在我的工作室一个大的架构都已经做好了,然后来这里组装的,这已经是第二遍了,如果来了这里才开始做根本来不及。

视觉中国: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个成品?
缪晓春:过两天应该就全部能够搭起来了。

【编辑:贾娴静】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