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精神的守望者――高氏兄弟的艺术历程 2008-12-10 19:22:0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程美信 点击:
-

“85”文艺思潮因“89”枪声而迅速软化,文化批判的前卫精神便成了历史微式。象高氏兄弟这样坚定的老“85”,在当代美术界已不多见。他们兄弟自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展出文化批判《子夜的弥撒》装置,到2007年创造关注弱势群体的《抓小姐》雕塑,20年期间创作了300多件艺术作品,包括绘画、装置、雕塑、行为、摄影、设计等多种材料的艺术作品,充满人文反思的《永不完工的大厦》和生态关怀的《流逝的时光》;呼唤人类互爱的《拥抱》和政治批判《毛小姐》等系列作品,它们无不证明了高氏兄弟一如既往的前卫精神。 

高氏兄弟的《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作品,它是一起日常行为的公共艺术,参与者本身便是作品材料,同时又是体验作品的主体。高氏兄弟自2000年实施这个作品时起,不断组织策划拥抱陌生人的行为活动,到06年成为“世界拥抱日”。拥抱陌生人在高度城市化时代,似乎充满难以想象的挑战性,或者说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艺术创想。生活在密集拥挤都市里的人们,本能地需要冷漠来保持一种人际的隔阂距离,确保狭小空间的充分独立性。工业化的都市是“养鸡场”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却保持一种相互戒备的刺猬模式,如邻居间素不往来是极为普遍现象,孤独、抑郁、无助成为都市社会的主要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表现出孤僻、自恋、傲慢的城市人格,类似蓄意谋杀和非目的性杀人狂在传统乡村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可它是当今心理变态犯罪的突出现象。拥挤生活导致都市人格的分裂异化,这一现代精神疾病严重到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 

《拥抱》这个作品试图打通都市社会的人际隔阂,唤醒人们彼此倾听对方心律,感触彼此存在的亲和意义。从传统社会习惯上而言:拥抱陌生人是一种超常规的体验,世界各国虽有形形色色的拥抱礼俗,如在中东国家,同性之间拥抱是很正常,异性之间则必须恪守年纪辈分关系,陌生男女拥抱则是一种忌讳;基督教国家拥抱礼仪相对开明一些,但陌生人之间几乎不拥抱,特殊场合只是例外,通常只限于亲朋好友熟人范围进行拥抱。儒家文化圈则没有拥抱的礼仪传统,拥抱陌生人在中国社会几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自古有“受授不清”礼教传统,别说陌生男女之间,以致亲人之间也难以行使这举动。毫无疑问,“拥抱陌生人”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的艺术行为,它对于都市化人类社会是一种人性的极限挑战,基本只局限于一种表演性设定行为。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拥抱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意味着现有世界秩序结构的解体,如种族、民族、国家、阶级、贵贱、贫富、美丑都是人类心灵中的“柏林墙”。可见,《拥抱》作为一起行为作品,诠释出博爱理想的人类情怀,说明了作者主观的价值信仰。

相比之下,《抓小姐》代表了现实主义的博爱精神,这个雕塑作品自来一组现实生活的网络照片,三个彪悍的红色“城管”映射者制度暴力,那个被抬着的白色少女,她那瘦小身体和暴露的阴部反映了弱势人群的生存状况。其实,这个雕塑是历史普遍的常景,制度权力与世俗道德始终隐藏着一种合法化暴力,充斥人类弱势群体的生存血泪史,妓女不过是权力意志所塑造的社会牺牲品,她们的肉体器官是鲜活的道德材料。高氏兄弟的《抓小姐》作品,显然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呐喊,对制度暴力和道德偏见进行控诉性批判,并试图唤醒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它源自艺术家的博爱信仰,释放出良知与正义的伦理精神。 

事实上,只要权力作为历史秩序相存在,必定意味着有一些人成为社会祭品。人道主义始终是大历史不可缺少的伦理精神,没有这一力量的制衡作用,人类将在相互残害中彻底毁灭。在资本主义民主社会,法律表面上是禁止卖淫和嫖娼行为,它同时又纵容了肉体商业作为公众自由权利,或者说,卖身和嫖娼的已不再具有道德意义,法律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妓女起码人格,这是人道主义进步的文明产物,它虽不足以消除娼妓的存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妓女与无数男人的肉体关系,同时并存着一个男人与无数女人的合法性交易;一个特权阶层要保证其占有欲的满足或本阶级女性的节操,那就必须让底层社会女性成为妓女,这便是嫖娼卖淫现象在权力秩序下不可消灭的根源。在伊斯兰社会,娼妓成为特权阶级的合法行为,那就是在严禁卖淫嫖娼的同时,透过教义合法容许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只要在财力和权势容许情况下,定额的四个妻子可以不断更迭及扩充。 

《抓小姐》这个作品所针对的是半封建、半现代的当代中国,社会理性与制度文明的欠缺,使得传统的道德偏见充斥于社会不公之中,意味着“小姐”不仅要倍受道德的指责,同时还是制度的弃儿。中国政府至今仍不承认卖淫现象的普遍存在,尽管它已赤裸裸地透到正常婚姻之中,“二奶”实际上已变相为一夫多妻制度,可卖淫的“小姐”却不享有公民的人格与权益。高氏兄弟通过《抓小姐》表达了对制度暴力和社会不公的控诉,并努力去唤醒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这个作品展现了博爱的艺术精神。 

从《拥抱》到《抓小姐》,人们不难发现一些艺术家的文化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是捍卫人类正义和文明进步的力量。艺术的价值始终都基于它对现实及未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大艺术更有一种博大的信仰力量;充满正义激情的勇气和富有创见性的批判精神。历史总是曲折的,一个时期的进步与豪情不可能顺利地直达理想终点,只有坚守信仰才能实现理想。“89”枪声吹灭了一个时代的激情理想,并导致今日中国社会的信仰真空的危机局面,随着而来的是权力的腐败、道德的沦丧、价值的崩溃和文化堕落。高氏兄弟坚持一种虔诚的“85”精神,他们的艺术作品已成为一种精神自救的宗教行为,如似守望在黑暗海岸的灯塔,赋予未来一丝希望的寄托。

【编辑:贾娴静】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