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家+精神病=? 2009-01-29 12:06:02 来源:www.mahoo.com.cn 点击:
女性,艺术家,精神病——一本书,无论人物还是作者,沾上这三个时髦标签中的任意两个,在吸引眼球方面便已先得一分。主人公——女画家西尔薇·多纳特出身卑微、才华初衷,内心细敏,又有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豪赌个性。

  

  女性,艺术家,精神病——一本书,无论人物还是作者,沾上这三个时髦标签中的任意两个,在吸引眼球方面便已先得一分。同样是小说,巴西作家马查多·德·阿西斯的《精神病医生》就显得火候不够,而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如果去掉“女”字,销路至少要打个折。一些新社科新书,也不惜在题目中反复强调这一黄金加法。《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就不必说了,连准学术著作《躁狂抑郁多才俊》(ManicDepressionandCreativity)和《疯狂天才》(TouchedwithFire)的书名翻译,也在向此靠拢。

  一个被庸俗化的高端群体,和两个被中心化了的边缘群体,如何构成这样的魅力三角,仿佛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纵观此类作品,学术性的尚有一定深度,文艺类的却常常仅限于满足猎奇心,成为类似电影《傀儡人生》中的那种的“心理一日游”。甚至不惜笔墨捣腾出精神世界犄角旮旯里的陈年老垢,忙得都来不及润色修饰,却也能让读者照单全收。

  倒是在中国没什么名气的捷克作家埃娃·康图尔科娃,给这类题材的小说树立了一个新的榜样。她的小说《洪水之后》,书名让人以为在讲抗洪救灾,封面色调阴冷,封底的介绍又令人想起那种总以病人恢复正常为大结局的庸俗心理片。然而其中丰富的想象、细敏的洞察、对情绪和内心体验的生动刻画,给那三个被滥用的标签洗清了污名:这才是真正女性的、艺术的、心理的小说。

  康图尔科娃的个人经历与捷克的政治变迁联系颇为密切。她曾入狱,也曾当过议员和政府官员;曾被列入被禁作家,也曾当选作协主席。作为她心理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洪水之后》却极少直接涉及政治问题,它完全从个体角度入手,打通了从私密心理体验到宏大社会背景之间隐现的联系。

  主人公——女画家西尔薇·多纳特出身卑微、才华初衷,内心细敏,又有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豪赌个性。时局动荡,政府和男人都靠不住,西尔薇成了单亲妈妈,在体制夹缝中艰难生存。由于和情人的关系被曝光,西尔薇的事业走入绝境,精神世界也渐渐塌陷。两百来页的小说,展现的是西尔薇康复后第一次回家那个下午的精神活动。故事以西尔薇的内心体验为前景,带出了色彩丰富的家庭、朋友的中景,和政治变迁、社会现实的远景。丰富的层次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打乱的时间顺序熨帖地附着在“心理事件”的顺序上,多线索的复杂结构自然天成。

  对社会背景和艺术家心理体验之间的暗线,康图尔科娃一开始就了然于心。西尔薇的精神病医生说:“每一次时代的跌宕都会产生对精神病学的严重冲击。”西尔薇的切身感受则直观得多:“只有世界正常的时候,生活其中的人们才会正常。可是世界充满了残酷和疯狂……”康图尔科娃的作品曾地下出版,《洪水之后》也有相当的艺术性。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迫于形势,《洪水之后》都不曾深入政治批判,未曾详细解释她所谓的“残酷和疯狂”,但康图尔科娃的指向再明显不过:心理问题最终是社会问题。弗洛伊德躺椅的膜拜者,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笑料。

  精神世界的积垢屡屡被公众舞台上的“心理医生”花样翻新,引起看客一片啧啧之声,或许恰恰是双方潜意识里都乐于接受的状况。谁也不愿意出力不讨好,去面对社会和政治的毒瘤。在此,康图尔科娃(或者西尔薇)扮演了艺术家最直接的社会功能:用自己敏感的神经和生动的语言,充当生活隐患的侦察兵。

【编辑:叶晓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