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民营非营利之路 2009-03-12 12:44:57 作者:《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作者:王健   点击:
在中国当前的艺术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美术馆走民营化非营利的道路还存在着如此如彼的困难。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现状之下,在艺术赞助机制和国家相关艺术品抵税法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内私立美术馆独立探索的新的存在方式和经营模式是不成熟的。

  私立美术馆诞生在何日?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一直发展到“今日”?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美蒂奇家族对艺术作品的收藏和展示。它是我们可以界定为私立美术馆的第一家机构。而时至现代,私立美术馆发展的亮点无疑是美国的古根海姆和带有半官方色彩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它们都是国内私立美术馆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

  国外美术馆的民营化之路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而相比之下,中国真正的私立美术馆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后期。1998年一批由企业创办的民营美术馆分别在沈阳、天津和成都建立。它们是沈阳的东宇美术馆、天津的泰达美术馆和成都的上河美术馆以及1999年成立的具有半官方、半民营色彩的成都现代艺术馆。再加上台湾商人曹日章于1997年在广西桂林愚自兴办的桂林愚自雕塑园(可以归入户外现代美术馆),真正形成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第一波浪潮。但是,从以上三家美术馆的运营状况来看,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命运却是令人担忧的,因为这三家美术馆都因操作不善、学术人才不足等因素,一年后便处于疲软状态。虽然上河美术馆有着明确的自身定位和经营模式,然而在2001年也因房地产经营失败,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最终宣告停馆。

  2002年前后,中国的民营美术馆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这一时期成立的民营美术馆包括:北京的今日美术馆(2002年成立,投资人张宝全)、犀锐艺术中心(2002年成立),南京的红色经典美术馆(2003年成立,投资人葛亚平)。再加上成立于2000年的比利时人佛兰克的现代艺术基金背景的艺术文件创库,以及由东京画廊背后出资、成立于2002年的“东京艺术工程”创库。它们都是由国外投资兴建,但是以中国经理人名义注册并经营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机构,所以也可以算作是中国的私立美术馆。

  在中国当前的艺术土壤和文化背景下,美术馆走民营化非营利的道路还存在着如此如彼的困难。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现状之下,在艺术赞助机制和国家相关艺术品抵税法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内私立美术馆独立探索的新的存在方式和经营模式是不成熟的。因此,国内的私立美术馆在发展方向、经营机制、学术定位、展览策划、作品收藏、信息储备、学术宣传、公共教育等方面是否能够实现与规范意义上的私立美术馆轨道契合,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事实上,以更宏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私立美术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目前没有克服的困难或者弊病。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地产商人意识到楼盘要热炒,文化是作料,当众位地产精英一夜间发现,有了艺术相伴的地产声名可以成N次方扩散,于是,无数的地产公司开始与艺术联姻,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私立美术馆便成了“夹缝中生存”的野草,蜿蜒曲折,畸形发展。但是,国内的私立美术馆还没有形成基金永久支持和执行馆长负责制,管理上依然实行人为化操作模式,并且分工体制不完善,工作上“撞车”事故时常发生。其次私立美术馆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和发展设计,在经济增长的浪潮中贪大求全的心态依然在作祟,导致学术品牌没打出去,冤枉钱却花了不少。再次,海外的艺术创库注重文献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然而国内很多私立美术馆缺乏对此方面的考虑与重视,因此也无法实现收藏品的学术增值。在这样一种现代艺术转型时期,投资人成了私立美术馆管理的“红衣主教”;策展人以个人喜好主宰展览的学术导向;而艺术家便做了江湖艺人,漂泊一族。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从开始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对于中国而言,民营非盈利显然还属于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包括社会财富本身能够投入到公益性文化艺术基金的资本数额都还是很有限的。现在,不管是主观的意识,还是政策的扶持,抑或是自身的资本运作都处于一个逐渐的建设当中。即便目前民营美术馆的非盈利之路出现一些坎坷,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必然。


【编辑:石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