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至6月30日,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名为《无界·黑匣子——艺术,乌托邦与虚拟现实》的新媒体艺术展,展出胡俊、柯罗夫等22位艺术家借助电子技术实现的视觉感官艺术。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2位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展显示:“艺术不再是个人的独白,而是科技所牵引的想象力大爆发的无界之境,是梦想的乌托邦。”
流动的虚拟现实
这是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展览旅行,从你进入当代艺术馆的刹那就发生了。门口安装的红外线捕捉仪将进入范围的观众转化为按坐标移动的笔画,大屏幕上呈现的动态造型画,就是馆内人的移动“绘”成的。
展览中,当你站在一个取名《小蜜蜂》的装置前时,用玻璃制作的“小蜜蜂”突然向外扇动起一对大的白色羽翼。而一旦你离开时,“小蜜蜂”又恢复了安静,双翼也停止了摆动。创作的艺术家施工忠昊曾经当过建筑师,整个装置是用透明玻璃制作。艺术家通过红外线进行自动控制,白色双翼会通过装置内部的电脑系统缓慢扇动,玻璃内部的彩色灯光会变换各种颜色。
柯罗夫(Rolf Kluenter)和程智(Richard Cheng)带来的作品《源点》借鉴了《聊斋》的故事表达出蒲松龄的世界。在作品展览区域中间有一堆稻草,看似恐怖的稻草其实是让参观者身体力行地用脚踢,每踢一次展区周围的墙壁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图像。在稻草旁还有一张长凳,参观者可以坐在长凳上与艺术品进行互动。
这些不仅仅是取悦观众的一个个小玩意。艺术家也许更能了解技术的喜怒哀乐。“多媒体艺术,已经逐渐给大众熟知,它使得视觉艺术远远超出了传统视像(绘画)与空间(雕塑、建筑)的具体范畴,光靠语言或文字来表达视觉图像的效果,或由视觉的形体面貌作为语言和文字的解说脚本,两者均不足以再现今日世界的真实。运用多媒体的操作,高效能地传达语言的意念。”策展人陆蓉之说道。
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追求正被技术“无限可能性”所替代。从 “85新潮”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放弃了用绘画来表达艺术观念。其中,蔡国强、张培力、广州的大尾象小组等都是国内最早对绘画之外的艺术媒介进行多种艺术尝试的艺术家。尤其是蔡国强的“火药画”,其“创造性”的艺术地位正在激励更多艺术家寻求技术方式上的“突破”。
“每个艺术家的感情呈现不同,新媒体介入后,为艺术家拓展无限空间。”新媒体艺术家胡俊说。
谁会成为艺术家
技术与艺术对话,正在催生越来越多的“越界”、“无界”现象。展览艺术家中,也名列了原唐朝乐队吉他手“老五”刘义军。这位知名吉他手实际上还对绘画具有一定的兴趣,他把音乐符号带着随意涂鸦的性质放在布面油画上。此次展览展出了他几幅颇具代表的作品,然而在他的笔记本上还有着上百件绘画作品。
同为“无界”的参展艺术家还有苏与梦(Sweedy Van Soul)女士。居住在法国的她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艺术家,她是一位在法国还有品牌专卖店的服装设计师,同时她也是一位作家、摄影艺术家。她的作品《无纹斑马》是利用废弃报纸搭建成千奇百怪的人模形象,搭配时尚服饰,结合现场舞蹈的表演视频,将现实中的假人与虚拟中的真人混为一体,体现出如梦如幻的乌托邦世界。
这场展览正在传达这样一个事实: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的抒情工具、个人独白。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电子媒体时代的“艺术家”,只要它能找到当代艺术的“黑匣子”。
对此,策展人陆蓉之表示:面对这样一个电子媒体的时代,艺术可以是视像、音讯、动态、官能刺激、虚拟现实……视觉元素甚至也可以是抽象的时间、心理和沟通的某种状态。这种未来的大众美学样式,是时空的无界,也是超越声光演绎的黑匣子,不再是艺术家个人的独白,而是与时俱进的科技所牵引的想象力大爆发的无界现象,是梦想的乌托邦,以及虚拟现实所编织起的人生新境界。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