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收藏人士,他对艺术的关注,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林松:万变不离其宗。艺术最高的标准就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在艺术史上有它本身的评判标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市场价格的标准。它必须是这两者很平衡或者很合理的一个结合;按道理讲,它们应该是高度统一的,好的作品应该卖好的价钱。所有的东西都卖得很贵,就看不出哪个好,哪个不好了,它也有一种混淆的杀伤力。所以首先的前提是要遵循艺术的标准、学术的标准。只有选择这个标准,掌握好这个原则和前提,才会选择得更准确。
记者:经金融危机之后,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领域会出现变化,这个变化将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松:首先,我觉得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也会自我调整。正好有了这么一个无法预见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的背景,加速了这种变化或者是选择,反而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我们能够更多地回到艺术本身来善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艺术家本身对自己艺术道路上的思考会更多,从创作心态上来讲,他的心态平衡,他的作品才可能会更加扎实。
第二,对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也有一个重新的思考或者是调整。是不是只有某一种东西,某一种风格是市场上流行的?这些是不是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所以说收藏家包括画廊、策展人等,还是回到还是要回到自身的个性和自我的定位,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外国的标准。为什么说艺术市场会产生这么大的波动?核心问题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或者说中国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市场标准体系,所以才会诚惶诚恐。如果有一个重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喘一口气,扎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点的这个体系就有可能建立起来。我相信中国会产生一个非常健康、循序渐进的、扎实的市场体系,这个体系绝对是中国的,但也是世界的。换句话说,谁说中国的标准就不能成为世界的标准?我觉得这都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种可能性,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如果现在不利用这个机会,把该做的基础工作和有必要补课的地方补好,完全是盲目的话,我觉得市场永远是那种鱼龙混杂和恶性循环的状态,那肯定是危险的。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在中国要成为专业的艺术收藏家,这个门槛有多高?换一个说法,对那些想加入艺术收藏行列的人,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是忠告?
林松:成为一个真正收藏家的门槛确实挺高。除了有最基本资金、资本以外,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收藏的经验等。我觉得艺术收藏家是小圈子的一个阶层,但是这个阶层能够主导社会的审美方向,或者是艺术爱好、文化消费等潮流。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是社会精英,他们就是社会上最具能力、最具影响力也是最鲜活和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些人。大体上讲,每一个人都有成为收藏家的可能。但是成为高级别、好的收藏家就很困难,因为他需要综合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收藏家,端正的态度,良好的心态,这是第一。因为艺术家的成长需要时间,艺术作品被人理解也需要时间,包括市场的接受度都需要从没名到有名、从不成熟到成熟,价格方面也是从便宜到更贵。你要享受到这种投资和收藏的乐趣,更要享受到艺术上的独创的乐趣,或者是创作想象力的乐趣,而不是简简单单地从金钱的角度上去考虑。艺术知识上的储备,这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但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在成为收藏家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涨,跌了就开始跑,就害怕了。首先就是要冷静,然后,还必须要出手实战。
第二,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学。看到好的作品,当自己不太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跟专家配合,要去询问好的艺术家、好的收藏专家、或者是好的画廊、好的拍卖公司,借助别人的大脑,借助别人的经验。
第三,必须要有相应的实战,必须要实际地出手参与,不出手就永远学不到东西。好的收藏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有经验的储备和实际判断的能力。有了各方面的储备、准备,看到很好的一些东西并不是特别贵,或者是价钱趋于合理就可以去买,可以去收藏。然后你不把它当成一个现炒现卖的东西,就会选择得非常清楚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越是着急忙慌地买,越不一定选择得准确。
【编辑:梁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