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都市小资、市井化及唯美
学院的背景
“70后”艺术家大多从美术院校走出,但是叛逆性很强,不认同美院教学体制和主流的审美趣味。但是,这些游离、排斥或者自外于美院系统的青年艺术家,并不是对立于学院系统而存在,他们若隐若现于已有的价值体系之外,以一种精神性的感召力,对学院里更年轻的学生产生某种潜在的影响。
默契配合市场
由于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不成熟甚至缺失,艺术家对经纪人的不信任,“70后”多以个体为主,伴以画廊代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展览体制和艺术品经营市场,多数艺术家搞创作是靠自己的判断。但很多成功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分析能力,随时根据各种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调整战略战术。对于市场化,他们保持利用和配合的方式,使自己的艺术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流行领域。由于与市场的默契配合,“70后”经过早期的奋斗,目前生存状况大都良好。
《天安门广场》(油画)尹朝阳
艺术创作特点
由于经历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成长于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取向发生变化、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逐渐消解的年代;再加上在西方和港台影视等流行影像的暴力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以及电子游戏文化盛行的文化背景,“70后”内心的游戏感和迷茫,以及成长的焦虑和压抑,都促成了“70后”艺术家创作中的暴力残酷的特质。
以尹朝阳、谢南星、何森、赵能智等为主的一批“70后”画家,是青春“残酷”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不光在画面上体现虚无和残酷、伤害以及道德缺失的焦虑,甚至还表现在绘画的名称上,如杨勇的作品干脆用《青春残酷日记》来命名。其次,相当一部分“70后”艺术家用“身体”的隐喻——或死或活或病态的躯体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当身体或身体当中的某一部分器官引起主体注意时,必定意味着身体或该器官已经出现某种官能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