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生的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年轻人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都是多元的。
代表人物如高瑀1981生于贵州龙安,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因为自制“熊猫”的戏谑与残酷,而在艺术市场崭露头角。198l生于山东烟台的迟鹏,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现已经是京城艺术圈内颇受瞩目的新星,甚至有人预言他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黑马。其作品描述了中国当代都市青年的心态,并以一种暧昧的情绪挑战传统的伦理和道德约束,以某种叛逆性和顺应性混合的面貌在年轻艺术家中独树一帜。
市场行情
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引发了美术馆与画廊对年轻艺术家资源的争夺。这场从2006年起就已白热化的竞赛,俨然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尤其是2007年,无论是官方的美术馆还是商业画廊,都纷纷推出大型群展,商业画廊更是奇招迭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市场对青年艺术家资源的争夺正在往“低龄化”方向转移。这场争夺战受当代艺术拍卖热所刺激,一开始是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出现。各大美院的学生与毕业生的作品成了各大机构的“必争之地”。
一些画廊也以操作和推广年轻画家为主营,如“星空间”艺术中心、偏锋新艺术空间,还有外资企业加入的,如有新加坡资金背景的北京季节画廊等。纵观整个“80后”的市场,架上油画依然是最红火的艺术门类。但现在要规划出“80后”艺术家的风格与代表人物,时间尚早。从市场拍卖的成交记录来看,崭露头角者作品价格已达6位数,但也有价位相差很大。毫无疑问,大部分的“80后”艺术家还需要市场的培养,需要更多的磨练和思考。
结 论
经调研显示,在目前美术界,“60后”艺术家已成为整个“艺术世界”的中坚力量,是最有话语权的群体;“70后”美术家也开始崭露头角,但比起“60后”,他们似乎较弱;而“80后”更年轻的艺术家们基本刚刚离开校园,有些虽较早进入艺术市场,但都处于风格探索期,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创作方法论。
从受教育背景上看,中国的艺术家虽大都来自大专院校,但分化较大,面貌多样。有些画家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低俗的一面,他们一般都是由西方画廊和基金会支持;而依靠体制内艺术系统的青年美术家们,创作上都较正统、符合主流趣味。可见,有时候创作与受教育背景关系并不大,而主要取决于毕业后进入哪个系统,而市场和资本对艺术家的控制已经不可小觑。就目前生存状况而言,当今的艺术家都是社会崛起的“新中产”,但比较起来,“60后”要优于“70后”,而“80后”基本都是刚毕业或在校的学生,有的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从艺术理念上看,“60后”的内部分化最大,他们社会经历丰富,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是最丰富的;“70后”艺术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创作上难以有“60后”学院背景浸淫的“单纯”,他们的创作已经开始自觉地进入市场,甚至配合市场。而在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精神也难以像“60后”那样有力量,其艺术中的“残酷暴力”“病态躯体”“恶俗”等倾向至少说明了这代人在精神上的“废墟”虚无主义倾向。而“80后”是所谓“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生活于一个更加成熟的“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第二媒介时代”,透明却可以任意塑性的所谓“果冻品质”不能涵盖所有“80后”,“七零八落”的杂乱不确定性可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总体来讲,“80后”具有“70后”那种虚无倾向并向“60后”的“现实主义”回落的趋势,而这能否成为一种真正的画面品质,恐怕“外部支撑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系中国美术家协会调研报告内容,课题项目负责人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摘自《美术家通讯》2009年第1期,发表时有删节。)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