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晓刚接受99艺术网记者专访 2009-05-12 16:41:0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点击:
自从来到人世间其中的一些人人事事让我有许多说不清的体会。我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更喜欢让材料来说话,开始剪衣服的时候,还设想了一些图案,但后来发现这不是我所要的,我想要的是一种内心直白的渲泄,小时候看到我哥哥和父辈们一年四季穿的都是蓝、绿、灰中山服,所以对这种衣服非常熟悉,在我

  下面我来谈下自己06年至09年的作品,这几年我主要想表现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既疏离又相互依附的矛盾关系和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徘徊状态,人都漂浮在城市上空,紫色的乌托邦世界。所以我08年底在壹空间的个展叫“紫托邦”,这张画叫“浮20号”,画的是我和我的女儿,照片是拍摄于08年的5月11日,地震的前一天,我画这张画的原因就是想做个纪念,感觉一天的前后变化太大了,让人有点承受不了,地震的前一天,我和女儿在工作室的草地上玩耍,感觉生活很美,阳光灿烂,但是第二天,很多人流离失所,天堂变成了地狱,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常,所以这张画我自己会永远珍藏的!08年的下半年我内心虽然一直想回避地震的事,但这种阴影却潜移默化,无处不在,那段时间我们成都的朋友聚会的时候,常常要说:“今天不许谁说地震”。我画了好几张画都像灾难篇,虽然没有那么直白,也不是我的本意。下面是09年的“菩提系列”新作里,这源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我很喜欢诗里那种意境,和以前的作品有一定的反差,之前的作品是很忧郁、很灰暗的,近期我想用很浓烈的色彩来表现,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走到了这里,总是被一些枝枝叶叶的记忆和情绪所纠缠。我想不管是现实还是理想我一直都在构建我自己的乌托邦的世界!

 

  郑娜:我简单谈一下陈秋林生活的城市——成都。成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原因有几点:一是新潮美术时期,戴光郁、李继祥、王发林等人揭竿而起,在成都成立“红黄蓝画会”,并于1986年举办成都文革后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艺术展“四川青年红黄蓝现代绘画展”。这个展览和昆明的“新具象艺术研究团体”相呼应,共同奠定了“八五”时期西南生命流表现性艺术的基础。二是戴光郁在89后艺术最沉闷的时期,于1990和1991年在成都美术厅组织了“0090现代艺术展”和“戴光郁、王发林、李继祥绘画展”,这两个展览在当时意义非同寻常。此后,戴光郁等人动员和组织全国各地艺术家、批评家和媒体人,在成都举办了数十次当代艺术活动。三是长期生活在成都张颖川、陈默、查常平等人批评投入和陈家刚、邓鸿的场馆投入功不可没;四是89后王林开始介入成都的当代艺术。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经验”画展、“听男人讲女人的故事”观念艺术系列展等展览活动,和居住在成都的张晓刚、周春芽、戴光郁、余极等人有了深入交流。五是今天成都蓝顶、三圣乡等艺术区,以及几家持续经营的艺术机构进一步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说,经过近三十年的耕耘,形成了成都市民对文化时尚的追逐、媒体对艺术潮流的兴趣以及官员对文化艺术的兴趣,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生态环境。

 

  陈秋林是2000年介入其中,在之前,如刘成英、罗子丹、周斌、余极等一大批艺术家已开始了行为创作,包括温普林、宋冬、大同大张、舒阳、朱冥等人都曾到成都实施作品。陈秋林自2000年四川美院版画系毕业后,来到成都进行创作。先后创作了:“……系列”、“废墟系列”、“别赋”、“最后的玫瑰”、“2月14号的豆腐”、“江河水”、“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天使”等行为观念作品,是一位非常有文化想象力的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的智慧在于把正常行为陌生化和反常行为意图化,并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意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