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鸣:我觉得何先生更像一位考古学家、社会史家。我注意到了两个细节,第一个是您揭示标语被一次次覆盖的过程,像极了考古学上的“打破关系”。您观察的视野与思考的角度,像极了考古学家。这种“打破关系”可以成为观察社会史、文化史的指征。第二个细节是关于当地的官员将自己的墓地建在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具有典型的纪念碑性质,而官员拥有世俗的行政权力。这反映出地方政府官员利用自己掌控的世俗权力试图进入历史书写与不朽世界的努力。这是否是巫鸿先生对纪念碑性(mounumentality)问题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的另一种表达呢?
郑娜:看来大家对何崇岳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因时间关系,有些问题留待会后深入交流。下面请王泊乔先生发言。
王泊乔:大家刚刚看完的卜桦的动画作品《野蛮丛生》是2008年上海双年展的展览作品。卜桦从小学习的版画,后来在中央工艺美院读了四年大学,受到了严格系统的美术训练和教育,但她从荷兰艺术学院留学回国后并没有使用油画、版画这些传统媒介创作作品,而是用当时网络上刚刚兴起的一种简单的动画软件FLASH,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是动画,但绘画性一点也不输于任何传统媒介。很多年轻人可能都知道2002年她完成了一部FLASH动画《猫》,上传到网络上,供大家观看,曾经创下了上千万的点击率,当时央视《人物》、《杨澜访谈录》、《南方周末》很多主流媒体都对这件作品和她本人进行了专题报道采访。后来卜桦的作品屡次获奖并十余次入选世界各大动画节,是中国独立动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几年她的作品受到一些重要策展人的青睐,像张晴、黄笃、顾振清策划的一些群展中都有她的作品出现。接触卜桦本人的好处,是让我觉得她的艺术主题是认真的,而并非是对世界潮流话语采取逢迎的姿势。
我本人曾是北京墙美术馆的首任馆长和艺术总监,后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聘为创意顾问,同时加入了中国数字艺术协会,负责“数字艺术中国组委会”和协会的官方网站“www.dacorg.cn数字艺术中国网”的工作,我们关注的面很窄,但又很宽。窄是说我们的展览和网站仅限数字艺术参加和报道,比如:多媒体互动装置、独立动画、数码合成影像、虚拟现实、机器人艺术、网络艺术、声音艺术等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宽是说数字艺术其实具有更多元的形态和想象空间,它早已不是传统架上艺术的平面姿态,而更多的穿破空间,在听觉视觉以及感官上带来综合的体验,互动性也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达到的程度,对于艺术表现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比如前段时间被“艺术中国”评为2008年最好的一个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当中所有的作品都是我刚才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或者说数字艺术。我觉得对现在的一些命名不太准确,比如“卡通一代、果冻一代”,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数字化时代,这就是今天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很难用绘画和传统的静态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解释现今生活的原因。艺术家们现在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更多的媒介和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据我所知早在04年就有很多知名当代艺术家运用动画、影像等一些新媒体手段去创作作品,绘画性和观念一点也没有少,但是已经和数字多媒体相结合了,它们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我希望会有更多的跨媒介、跨学科的优秀作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