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先生回答论坛期间展览的策划理念和参展艺术家选择依据 2009-05-12 16:50:4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 点击:
丢勒把三维的现实转换为二维的平面,与后来的立体派是有某种联系,我们现在的绘画大都还在使用明暗造型,但我们很容易忽视光影的象征性意义,比尔维奥拉的光影作品中有很强的隐喻性,现在的图像时代用光影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现场,而这个现场最大的问题是费尔巴哈提出的“重图像胜于事物,重复制品胜

  蓝庆伟:张小涛为大家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代替陈卫闽老师讲解他的创作;另一部分是讲他自己的新作。

 

  张小涛:今天介绍一位我的老师陈卫闽,我有必要纠正一个概念,大家都觉得四川绘画很商业、很符号化,其实在四川有很多实验的艺术家,比如陈卫闽、朱小禾、陈秋林、李华生、李一凡等。在四川艺术家群体中,陈卫闽是一位远离于潮流之外的艺术家,从艺多年坚持自己的精神诉求和语言实验,他以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转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图像写作来建立自己的视觉“档案馆”,他在今天的新绘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陈卫闽也是被商业或者是主流学术所屏蔽的一位艺术家,我写了这篇《县城经验——陈卫闽的城乡结合部“档案馆”》文章在网上有,写文章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我又有写作的冲动,因为这种被屏蔽的历史是不会被市场、体制和批评家系统所关注的。2000年,陈卫闽选择了作为修辞的叙事,进入了“微观叙事”,远离了符号化倾向的“宏大叙事”,用社会学图像的“显微镜”去剖析社会的细胞,通过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与先前的表现主义美学拉开距离。他早年是学舞台美术的,在四川南充市歌舞团里当美工,其实他2000年之后的绘画有点回到舞台美术,早期在南充生活的经历也许有莫兰迪类似的体验和心境,他果断把反思历史的“宏大叙事”方法摒弃了,运用了全新的“微观叙事”修辞,从符号化的绘画转向不确定的图像方法,作品具有不可预知性,这与2000年以来新绘画的实践中的图像方法类似,从网络、大众流行文化、艺术史的图像中找到了新的资源,画面是关于乡土广告、符号、标语,凡是在乡村里看到的所有信息在他绘画里都有呈现,当时还没有谈社会学转向,2004-2005年批评家在谈社会学转向的时候,更多谈的是政治化、符号化的东西。档案也是艺术,这是视觉档案,我想这种积累并建立起谱系是非常有价值的。陈卫闽的绘画语言中有一种乡村的波普,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他在绘画语言上是有建树的,并不是随便的来呈现一个东西,关键是观念、课题找到了,艺术语言就会在艺术史上留给大家一个讨论和深入研究的空间。后来,他的画面更像是一个舞台,画面建筑上的广告、标语成为一种背景,天空成为舞台的背景,有一种舞台化的倾向,他后来把舞台后面的墙作为一个载体,他在这种图饰里面尽可能的找到语言的变化,当你找到一种课题时,就应该不断通过语言的挖掘,使得绘画最后还是回到直觉上来,而不是说教。这其实是考证之后,通过视觉的感染力转换出打动人的图像。

 

 

  也许今天的黄桷坪被陈卫闽的绘画不幸言中,满街的涂鸦更加强化了这种郊区的特征,铺天盖地的广告涂鸦比陈卫闽的绘画还要让人恐惧和头晕目眩,今天的黄桷坪是一个巨大的县城,美院的高雅学术殿堂、电厂的工业化痕迹、黄桷坪的市井生活、望江、交通茶馆的信息流通等构成了这里丰富而充满生机的“乡镇生活”,脏乱差的街道和彪悍的民风,与今日的满街涂鸦真正的“和谐”了。陈卫闽最近带学生去贵阳写生,精神病发作,现在还住在贵阳的精神病医院,他对艺术的虔诚有点像早期现代主义的画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这种“真”是特别值得感悟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