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君作品
叶放威尼斯中国园剖面图
在本届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特别机构邀请展中也有着中国艺术家的身影。这个主题定为“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的展览,邀请到10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吴山专、叶放、Inga Svala Thorsdottir,通过建筑、装置、绘画等等各种方式,试图在复杂的历史关系下表达对马可·波罗最早关心东方世界的敬意。
策展人吕澎介绍,此次展览将在威尼斯国际大学的校园中加以呈现,“学校在一个独立的小岛——San Servolo岛上,艺术家的作品如绘画和装置等等,将错落地放置在整个校区的各个角落,和园林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事件。”吕澎介绍说。据了解,这个小岛与丽都岛相对,而从威尼斯双年展主要展区Giardini乘船去不超过5分钟。
叶放的作品《礼堂》脱胎于正处在构建中的、位于威尼斯国际大学校园内的中国园计划。“这其实是一个装置作品,正面是我根据中国园设计草图描绘的一幅水墨画,背面则是我在苏州的园林南石皮记的影像资料,在正反面之间,隔着中国园的建筑模型。”作为装置的三个部分,模型、水墨和影像将把一间会议室装置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礼堂,在水墨的想象和当下的园林生活之间是待建的建筑模型,在叶放看来,这别有意味:“这个模型如同沟通对于东方的想象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而参展的其他诸位艺术家也从各种角度揣测了东西方之间为彼此制造的梦影,并展示了力图思考甚至挣脱这种梦影的徒劳的努力。
方力钧将看上去很讲究的画框安放在灰色的墙上,画框中蓝天白云,美好安宁。岳敏君则在一个圆盘之上,构筑平面的“园林”,整个轮廓线条如同东西方交流和误解的迷宫,艺术家不仅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画家的作品图像内容放入,也用他们的名字作为作品的标题,艺术家提示说:“艺术家在传统艺术创作中的迷惘和探索,他们似乎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迷宫空间中,由一个迷宫进入另一个迷宫,陷入囚徒般的困境,永远走不出来。”张晓刚的书写与图像来自对历史的阅读与象征性陈述,在题为《如何成为马可·波罗?》的作品中,张晓刚用马克笔在三幅图片上用中文、英文和意大利文三种语言抄写《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片段,这种聪明而戏谑的方式展示出一种徒劳的努力——试图撩开历史和各种版本解读的面纱与历史对话,以寻找今天自己与过去之间的联系。
张培力把杭州的一个模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照片呈现给在意大利的观众。这同样是一个交流的物证,一个问题重重、让人难堪的范例。在中国对于西方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中, 显然暴露了精神与历史的空虚。
此外,周春芽的《绿狗》和何多苓笔下颓败的女性人体,形象具体得多,却也因此困于意义的稀释。
【编辑: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