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和谐的理念和自然的姿态来指导自己的创作 2009-06-04 10:53:4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培 点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国外参展几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走红的不二法门。张晓刚、王广义无不是最先在国际大展上崭露头角,然后才引起国外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关注。张晓刚1994年、1995年先后参加圣保罗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双年展,而其作品《血缘———大家庭》组画获得了圣保罗双年展铜奖,很快

 

  中国馆的环境有很大限制,室内部分是威尼斯巨大的油库,所有油罐都是文物,连油库墙面都不能钉一个钉子,而室外部分则是布满树木的“处女花园”。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家们选择见微知著这样的主题。中国馆在威尼斯很受关注,中国蓬勃的经济因素让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视觉文化成为国际艺术圈的“抢手货”。

 

  记者: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为何不能参加?

 

  王琛: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就是以当代艺术展为主,我们邀请的大多是30岁以下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些作品虽然使用的是西方语汇,但表现的都是中国的智慧与特色,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内涵是中国特色的,比如何申的一些油画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有10多年历史,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展示,而且大多数作品被西方接受和欣赏。今年双年展的请柬上有3种文字,当中就有中文简体,这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到威尼斯双年展报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更多了,并且相互之间有更多的配合,不像以前只是分散的个体参展。

 

  反方观点:并非衡量艺术家标准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家靠国际参展走红的路径?

 

  朱其:有人认为,到国外参展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其实不是,威尼斯双年展不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以往参加国际双年展的神话效应已经不存在了,过去参加这些国际的双年展回国后会带来一定的知名度,作品价格可能也会提高。但现在艺术圈中参加双年展的不一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优秀的都是少数。双年展已经不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很多艺术家都有机会去参展,展会也不对作品进行严格的筛选,一次双年展的主题展中能有几个优秀作品就已经不错了。

 

  记者:在国际大展中,中国艺术家有没有创新的作品?

 

  朱其: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二种,是中国近30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当代艺术。不能简单地说中国参展作品是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的,比如一些玩世不恭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艺术价值,但市场上却被西方人操控。

 

  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和复杂的,有些是在进行着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有些是商业化的生产,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看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有进步有创造的。但是我认为,这次参展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前几年是先锋派的,但现在他们已经是在重复生产过去的作品,并无创新和发展,比如方力钧、曾梵志、何申的油画。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