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 2009-06-22 10:27:08 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
在北京,从一个破落衰败的工厂到举世瞩目的艺术区,798创造了一个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神话;在西安,同样一个没落的纺织工厂,艺术家们的乌托邦正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

纺织城艺术车间

 

  在北京,从一个破落衰败的工厂到举世瞩目的艺术区,798创造了一个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神话;在西安,同样一个没落的纺织工厂,艺术家们的乌托邦正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


  位于西安东郊纺织城西街238号的纺织城艺术车间,建于1953年,后由于西部纺织业的衰落,以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纺织业休戚相关的纺织城开始衰落,慢慢变成了废旧厂房,上万平方米的车间被闲置,厂房的外部环境也因为长期废弃杂草丛生。


  如今,这些旧车间聚集了一大批特殊的年轻人,他们中有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还有油画家、雕塑家、行为艺术家、摄影家、音乐人……他们在这里探讨艺术的或者非艺术的话题,让废旧的纺织车间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生命气息。有人惊呼,西安的“798”出现了。更有人提出,西安应该有自己的“798”,而不仅仅是北京“798”的翻版。


  都说艺术家是不羁的、是放纵的,但在记者看来现在的艺术家已经逐渐融入了现在这个社会,他们懂得思考,懂得从网络中汲取知识,在后现代中找寻新的艺术。记者采访之际,偶遇艺术工厂举办“特色+起色”展。展厅设在一个改造后的车间里,上世纪50年代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屋顶高,光线足,与以往艺术家改造通常选择将其内部涂白的设计不同,纺织厂的艺术家们将车间内全部打磨至裸露状态,更淳朴自然。邀请函正反两面分别用黑色和黄色打底,使用汉语拼音别致的在题目下标注陕西方言“特色”、“起色”的读音“téisèi”、“qi sèi”。据策展人岳路平介绍,之所以选择用拼音刻意标注方言读音,是考虑到在西安这样大的语言环境下,需要放大本土特色,如果将汉语拼音改成英文的翻译,意义就较为狭窄,就不能突出我们西安的本土艺术,很显然拒绝复制已经成为西安“798”艺术家们的一个普遍共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