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访人: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采访人:记者(《艺术财经》主编)
时间:2009年5月20日
中国的美术馆跟随中国的经济一起经历了十几年的风云剧变,迎来送往、聚散离合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生存的考验砺练了中国公立抑或民营美术馆机构的一任任馆长······中国的美术馆应该如何发展?机遇在哪里?挑战是什么?经验有多少?即将离开广东美术馆馆长职位的王璜生,回顾了自己担任馆长的几年间所经历的成长与挑战。
心目中的美术馆
记者:你是哪一年来广东美术馆的?
王璜生:1996年来到这里。然后用一年的时间筹备广东美术馆的开馆。
记者:在你眼中,美术馆更应该注重什么样的功能?大众的教育吗?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一直关注两个方面:学术和公众教育,在这两方面,广东美术馆做的是令人满意的。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馆都是在被动的做展览,不注重学术,而广东美术馆却是非常主动地去实践自身的学术定位。我曾经说过美术馆的“史学意识”,其中谈到了美术馆的责任与史学的关系,这是广东美术馆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话题。我们应该主动的去策划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做展览展示。所以,广东美术馆在主动的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在展览和收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美术馆同时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机构,而中国传统美术馆也不注重这个方面,为公众服务以及与学术的关系,还有美术馆的科学性问题以及社会心理、教育方式等等都值得中国的美术馆机构去研究。我认为广东美术馆在这些方面都做了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
记者:我们提到中国公立美术馆的时候,都会提到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品牌,比如摄影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大家都一致认为你们成绩卓著。原因是什么呢?与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体制有关?
王璜生:每个美术馆的做法不一样,各有千秋。上海美术馆的公众教育比我们强,中国美术馆的高校组织工作优势明显,所以很难去做比较。我觉得这三大代表性的美术馆都做到了一定的高度,树立了中国美术馆的标杆,确立了美术馆的气质氛围。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启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记者:目前的财政拨款能够维持美术馆的运营吗?
王璜生:还差很多,拨款只够日常的薪水和运作费用的一半,另外的部分要靠我们自主经营的钱来填补。美术馆现在的展览费用几乎都是美术馆自己来找:广东三年展就没有申请到资金,展览结束后,因为有了现实的社会效果以及我们不断的申请,才追拨了一百万给美术馆,这和上海双年展的资金规模差距很大;摄影双年展也没有得到一分钱,现在找资金赞助非常累。我们的三年展和摄影双年展资金来源都来自我们自己赚的钱,例如我们会要求节流每年运营中的部分钱给学术展览,剩下的我们再想办法补充。资金多,我们就做的大些;资金少,我们就做的小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