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马可波罗”解读“给马可波罗的礼物”之张晓刚 2009-07-25 08:55:54 来源:艺术世界 作者:燕红艳 点击:
《如何成为马可波罗》是张晓刚给马可波罗的礼物,是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参展作品,与其他8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在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空间里充分阐释展览的主题——“给马可波罗的礼物”。该邀请展是本届双年展“制造世界”系统化整体的一个部分,探讨着当下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

      《如何成为马可波罗》是张晓刚给马可波罗的礼物,是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参展作品,与其他8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在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空间里充分阐释展览的主题——“给马可波罗的礼物”。该邀请展是本届双年展“制造世界”系统化整体的一个部分,探讨着当下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文明与传统,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当代艺术的立场与态度问题。


       张晓刚的参展作品《如何成为马可波罗》由三幅作品组成:《如何成为马可波罗No.1:手电筒和指南针》、《如何成为马可波罗No.2:带望远镜的房间和圣经》、《如何成为马可波罗No.3:蜡烛和圣经》。手电筒、指南针、望远镜、蜡烛、圣经——作品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既是作品的关键图示,也是艺术家对马可波罗的理解——马可波罗不仅是个商人,也是个冒险家,还是个传教者,亦是马可波罗游历东方世界的历史物证。张晓刚在三幅作品上分别用马克笔抄写了意大利文、中文和英文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借用了这个被翻译并诠释了无数次的“游记”内容,纵然游记内容的真实性争议颇大,但张晓刚所关注的是游记在不断传播、翻译下本身所意味着的阅读、理解与要求的差异,因为马可波罗的“游记”有很多题目:“百万”(II Millione)、“寰宇记”(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以及“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阁下关于东方诸国奇异之书”(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marvels of the East)。张晓刚在这三幅作品中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着与马可波罗时代的关系,流露出他一贯的艺术特征——与“过去”、“记忆”和“历史”持久、偏执的联系。


       张晓刚是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风格不会突然转型到另一种。这三件作品是他以一种新的形式,换了一个角度思考后,以新的语言来表达的,从《大家庭》、《失忆与记忆》到《绿墙》,再到今天的《如何成为马可波罗》,我们观看后感觉到的仍是张晓刚的东西。


       朦胧走光的画面边缘的处理效果以及四周的边框使作品看起来像褪色的老照片,颜料流下的痕迹呈现历史的斑驳感,引发出艺术家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怀念,这是艺术家对历史的阅读。张晓刚始终在创作中执著坚持着艺术的历史维度,他的历史感是时代性的,他一直通过自己的艺术强调历史与记忆在当下的存在。八百年前,马可波罗将在东方世界的所见所闻——他所游历的国家的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奇闻异事”,带回威尼斯,最后被辑录成书出版,广为流传,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画上重要一笔。八百年后的今天,经济发展,时代巨变,全球化普遍的背景下,一个历史人物能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艺术家通过思考,通过与历史对话,试图让自己成为马可波罗,以寻找今天自己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呈现中西文化交流在昨天与今天的不同。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历史”就存在于“现在”,历史在记忆和心灵中产生的痕迹以及历史与当下的种种联系出现在画面中,这是艺术家的内心独白。


      从 2002年开始,张晓刚就开始对与人物相关的物件的描绘,这些物件都与记录、阅读有关,如“里与外”、“记忆与失忆”、“绿墙”系列,画面描绘的都是墨水瓶、灯、笔、电视机、沙发、笔记本和书这些物件,张晓刚认为自己并非刻意表达,而是因为这些物件是自己日常经常看到的,是挥之不去的。同样我们在《如何成为马可波罗》三件作品中看到的简单的形式符号,即是艺术家让自己成为马可波罗后所经常见到的物件。作品中不同的图示符号,在艺术家的思考中都蕴含了深刻的所指:《No.1:手电筒和指南针》中三把不同样式的椅子象征着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画面中时间的痕迹。手电筒和指南针符号的使用是艺术家对马可波罗的探讨,手电筒在画面中所呈现的样式却是一种现代的样式,体现出艺术家所表达的对今天与历史的对比。在《No.2:带望远镜的房间和圣经》中,房间仍是“绿墙”系列,是艺术家父母那一代中国典型的居住环境,画面中西式望远镜在光影中的凸显,中西物件的并置,传达出艺术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张晓刚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马可波罗是一个传教者,因而在《No.3:蜡烛和圣经》中,艺术家使用了蜡烛和圣经的符号。画面上覆盖了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节选内容的文字,从意大利文到中国再到英文。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书写文字,多是文学作品,跟自己的阅读和思想背景有关。在此,艺术家在表现游记内容在不断传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读,同时这也是一种留下记忆的过程,却也是记忆失去的过程。透过画面图像艺术家走进了八百年前的历史,进入了马可波罗的历史,同时也进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张晓刚始终是个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冥想、沉思、孤独自语,不管他是倾向个人还是社会。生活在当下世界背景中的他,作品中的历史因素和时间因素却不断增加。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注定了他难以有玩世的轻松和娱乐的调侃。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现代文化,一种把“个人”密切联系到历史、记忆、意识形态的文化。他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在综合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因素后,以最当代的方式呈现他对意大利艺术、欧洲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的认识。作为对马可波罗的赞礼,作为对东西文化交流的再认识,张晓刚试图成为今天的“马可波罗”,通过“游记”的文字、手电筒、指南针、望远镜、蜡烛、圣经这些历史的物证,主动呈现给西方观众一个今天的中国,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以增进交流。

 


【编辑:高萌萌】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