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栋:时尚猛于虎? 当艺术遭遇时尚 2009-08-21 09:50:40 来源:《缪斯艺术》 作者:王栋栋 点击:
近年来,艺术与时尚“联姻”而举办的各类活动举不胜举,“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Dior高级定制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Chanel“流动的艺术”等活动,已经成为众所皆知的事情。代表时尚的奢侈品牌和代表前卫的艺术家以及爱看热闹的都市人们都对此乐而不疲,品牌内涵因为艺


  近年来,艺术与时尚“联姻”而举办的各类活动举不胜举,“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Dior高级定制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Chanel“流动的艺术”等活动,已经成为众所皆知的事情。代表时尚的奢侈品牌和代表前卫的艺术家以及爱看热闹的都市人们都对此乐而不疲,品牌内涵因为艺术细胞的注入而备受人们关注和青睐,艺术作品也因为奢侈品牌的大力举荐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市场高潮。艺术、时尚,在双赢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最近在香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些香港的本土艺术家聚集在香港艺术馆前抗议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举办的“路易威登:创意情感”艺术展。抗议牌子上书写着“艺术展=广告展?”(Art Show = Ad Show?),“艺术馆:金钱情感?! ”(艺术馆:Passion for MONEY?!)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家们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是绝对严肃的!很显然,他们要追问,号称时尚前沿的商业展览就是艺术展览吗?具有独立内在精神的艺术在日益弥漫的商业气焰笼罩下还存在吗?我想,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依据历史来判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被纳入进了国际性的当代艺术系统,并通过国际性的大展,使一些艺术家获得了一定的身份和价值认同,以致于被寻找明星代言人的时尚奢侈品牌看重。这些品牌为他们赞助展览,为他们包装宣传;反过来他们的艺术价值也给那些空洞苍白的昂贵奢侈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中,我们过去那些穷困潦倒的艺术家日益登上明星舞台,成为艺术、商业双丰收的成功人士。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些明星艺术家由于财富的剧烈增长和偶像地位的巩固,在陶醉于商业利益的华美盛宴中,变得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年来,作品除了数量上的快速突破,却没有形态上的明显变化,完全遗忘了曾经饱含血性的壮丽理想。这样的作风难免会受到当年一些战友和忠诚于艺术的人士所唾弃。


  然而,不论他们变得堕落还是不再前卫,结果还得他们自己来承当。我们在有必要呼吁那些正要误入歧途的艺术家浪子回头的同时,没有必要把目光再聚焦在那些沉浸在商业利益中的,曾经是先锋代表的艺术家身上。因为他们在失去“血性”后已经不再是当代艺术家了。所以他们的行为和财富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家在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的行为也不会影响当代艺术是有史以来最开放的艺术形态的事实,当代艺术依然向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们开放,同时它也包容古往今来的任何艺术风格和形式以及创作方法,也可以将艺术的领域延伸到其他学科,通过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艺术。因此,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时尚,以及象征时尚前沿的奢侈品牌,当它们代表一种集体想象力和价值判断处在较高水平,而影响相关产业和我们的审美、观念意识时,时尚相对于当代艺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时尚未必猛于虎。只要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它依然可以作为艺术之外或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来影响和深化我们的创作。


  曾几何时,时尚在大众范围内流行之前,存在于设计师头脑中那闪烁的灵感,那转变为个人的独立实验和创造,或者犹如约翰•加里亚诺个人时装发布会上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和穿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前瞻意识难道不是艺术吗?当代艺术在商业社会的环境下,虽然因为商业功利的侵入使许多艺术家的许多作品在形式上流于矫饰、做作,思想上散失批判性、独立性,但当代艺术所追求的观念创新与语言突破的创造性也同样是时尚的根本追求,二者有共同的价值诉求确是事实。而时尚设计的推广和传播方式的有效性也同样值得当代艺术借鉴。如果在诱惑面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胸怀理想而不为一时小利所动,即使参与时尚产业又有何不可?其实这考验的是艺术家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身份的问题。当我们看到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达明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等艺术家在超越传统,打破日常观念,让艺术驰骋在更广阔的领域而自叹不如时,我们与其被限制在被人规定的范围内,实在不如以包容的心态主动去接纳广阔的可能性,即使时尚可能包含被美丽遮掩的陷阱,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散失主动去认识它的决心。
 

 


【编辑:大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