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个官方的文化交流项目,“吉尔伯特和乔治”的展览当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上获得的反响是不能和今天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开幕的任何一个当代艺术的展览相比,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吉尔伯特和乔治”的展览在某个方面却又是影响深远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90年代在北京东村发生的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激发了比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更加年轻一代的艺术家
中国的当代艺术诞生于80年代,诞生于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传统中,这两种风格和中国流行的现实主义绘画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虽然,80年代的时候,劳申柏在中国举办了一次展览,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二战以后的当代艺术尚未译介过来,中国社会和文化还在一个从抽象的文化政治角度反思历史的阶段,所以他的艺术并没有造成广泛的影响。而吉尔伯特和乔治作为英国80年代艺术的代表被介绍到中国来,当时中国艺术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80年代以来的以绘画为主导的中国前卫艺术已经被简化为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的绘画,而这种单一的绘画形式在冷战结束后成为国际收藏界追捧的对象,其次,经历了80年代末期的短暂政治风波后,90年代的中国社会从政治的封闭化迅速走向全面的“市场经济化”,虽然不能简单的说已经在本质上“西方化”,但是社会生活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人们对抽象意识形态并不再感兴趣,而是开始追逐消费社会的生活乐趣。“吉尔伯特和乔治”的展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介绍进来的,并影响到了在北京正年轻的反叛的中国艺术家正在进行的观念艺术与行为艺术的试验。他们的展览刷新了尚在物质贫乏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对“视觉”、“质量”的理解。 和这个相关,他们颠倒了,而不是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并在不断的延长和强化这种错位(ix)。他们生活方式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某种对于日常生活的极端性的表现也影响了中国艺术家。
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并没有很多人知道,在这个展览在中国开幕的同时,由“吉尔伯特和乔治”催生的另一场革命正在英国发生,并形成主流。这就是“YBA现象”[Young British Artist]。如果说吉尔伯特和乔治疏通了观念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渠道,让艺术获得了日常生活的视觉形式的话,那么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则是顺应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延续观念艺术对于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让艺术变得更加具有不啻于现实的视觉魅力。也正是因此,他们成为20世纪以来,被最多暴光和媒体追捧的当代艺术。应该说,在艺术与传媒的作用下他们使的艺术从被大众排斥的东西转为观看的东西。其实YBA引人注目还有更深的艺术史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