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即便是在学术界,‘当代艺术’仍然是一个十分模糊和开放的概念;而且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不同国家、地区中产生的‘当代艺术’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 ”杨文涛说。他仍以明清时期的苏州为例,“经济富足的苏州,在明清两际产生了大批私家园林,这就类似我们今天的房地产业;参与设计、造园的文人为这些城市山林注入了相当丰富的艺术细胞,我们今天看来,这些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完全就是一座很当代的装置作品,不是吗? ”接下来,“房子起来了,园子造好了,家具陈设内部装修要跟上,文人气十足的明式家具出现了,竹木牙雕文玩清供出现了,物质解决了,精神愉悦也必须考虑到,高雅的昆曲唱起来了,红氍毹上的‘家班’出现了。 所有由当代人创造的当代艺术就是这样来自生活、影响着生活。 ”——正因为苏州曾经如此强势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史上参与过、建设过,由此苏州才拥有今天在这些领域内的深厚底蕴。
传统与当代可以“相嵌苏州”
杨文涛表示已经准备为“相嵌苏州”申请图像商标,因为他希望这个概念能慢慢延伸为展示苏州文化形象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所谓相嵌,包含了相互植入的意思。将当代艺术嵌入苏州,既是为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注入创造的生机,同时也是赋予当代艺术以传统文脉的联系。所有的艺术从诞生之际就有着鲜明的时空印记,要想跨越不可再生的时空,它自身首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必须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情形。与此同时,当代艺术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作为当代人的一种精神创造,应该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此次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诸如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周春芽、何多苓、祁志龙、隋建国、展望等等,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象征性人物,他们的作品早已经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标志,为世界艺坛所瞩目。他们成功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心理,而且还创造性地转换了自己独有的传统语汇。比如张晓刚、方力钧和岳敏君对中国民间年画的吸收和利用,周春芽、何多苓对“文人画”情趣的发挥,以及隋建国对“中山装”的挪用和展望对“假山石”的当代转换等等,都堪称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语境下创造自己独特文化形象的典范。“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与当代能够‘相嵌苏州’的可能;而且,我们还有理由相信,苏州语境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块丰厚酵母。”杨文涛说。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