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宣传海报 2009-09-19 10:22:43 来源:文汇报 点击:
“这是在欣赏艺术,还是猜谜?”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上,面对鲜有文字说明、甚至连作品标题也空着的前卫艺术品,不少观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面对观众种种颇为滑稽的反应,本届“上海当代”策展人之一的汪建伟表现得相当平静:“挺好!这就是当代艺术,它没有强制性的欣赏要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甚至允许观众觉得它没意思,反倒是所有的观众反应一样才更有问题!”

 

  他认为,观众的行为恰好也是许多当代作品的主角。比如本次展出的日本艺术家大卷伸嗣的《花逝何方》。它是一条长30多米的大红毯,上面用白粉做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地毯中间一段被绳子围了起来,其余两端任由行人践踏。作者有意识让你任意踩过地毯,将花纹破坏,以创造出新的空间,所有参观者的脚步也变成艺术品的一部分。

 

  至于有些作品连名字也不标明,汪建伟的解释是,很多当代艺术家是拒绝用两个字或几个字概括他的思想的。“那感觉像他准备了一大桌菜,结果你只带了一个小盘子,根本装不下。”

 

  专家:价值评判缺标准

 

  作者自得,观众若失。对此,业内人士有另一种解读——对比传统艺术拥有相对固定的审美尺度,当代艺术至今没有建立一个公认的价值评判标准,哪怕它早已不是一个新兴艺术领域。自从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以及“大地魔术师展”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后,当代艺术在过去的20年中几乎辐射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全球每年有70多个双年展,成百个当代美术馆及艺术中心每年都要举办上千个艺术展;数不胜数的收藏、基金会、学术刊物,还有培养一代又一代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学院。

 

  在本届“上海当代”论坛上,俄罗斯先锋派专家BorisGroys的发言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去年夏天,他曾想做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维基百科,“当我们要做一个菜单结构以方便读者阅读档案文件时,我遇到了难题。一开始想按照‘派别’来编排,但发现在过去的20年基本上没有任何明显艺术派别的出现,而且艺术家也已显然对创造派别本身失去了兴趣。那么,按照‘媒体’来编排呢?也行不通,当代艺术家都倾向于同时用不同媒体来创作。……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参照物或者标准可以用来编排过去20年所发生的艺术。”

 


【编辑:张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