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看,批评是一种更高效的传播手段,失去批评的有力声音,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平台上的交流也将走不远。放眼看过去,商业批评明目张胆的大行其道,这就是目前的当代艺术界流行的批评症状之一。面对商业化的批评,这里只有一种建议,请安装类似卡巴斯基、360安全卫士、瑞星等杀毒常用的软件,当然也不一定管用。在中国批评的属性与路径问题,还是非常值得的讨论,前者决定批评的性质与立场,后者影响到批评采用的方法与策略。
在中国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本来应该是格格不入的艺术批评很大胆很好意思的成为飘渺之音,要么就是这个时代分辨不出好坏,要么就是艺术的灾难。从有为批评到不良批评,中国艺术界一步就跨过来了,伴随着艺术市场乱哄烘的RAP,中间没有丝毫的犹豫——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仿佛一夜之间可以改变事物性状的社会,本来可以飞翔的批评翅膀一下子就被重重地折断了——这也是中国艺术界面临最为直观的心痛现象之一。
时下最流行的“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三不男人现象,在批评界同样非常严重。批评家不再主动挖掘新艺术资源,不再对自己的批评负责,不再拒绝对自己有利的任何诱惑。中国艺术批评似乎已经进入休克状态的后批评状态,怎么都可以的批评,似乎这是这个阶段的一大特征。
不良批评对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方向而言就是一场灾难。批评是一面镜子,但是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怎么样来得及向深度发展,在各方各怀心思人士的努力下镜面却已经模糊不堪,完全失去了反光的效果,反倒成全不少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的妖孽。现在的批评过程就像唐僧那样充当老好人而无法识别“很基本”的妖精。批评的被直接“使用价值”现象非常严重,所有的环节与环境都需要批评给予好的批评,于是批评被现消费,可以卖钱,可以很不像很不是不批评。
“软批评”给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次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中凸显出来。换句话说,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艺术批评在与市场共谋中制造了即时性消费的批评,而即时性消费批评的盛产甚至泛滥,也是目前批评被人诟病的主要问题。这几年批评界进入一种超怪异的内乱时间,莫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才有2009年中国美术批评年会迫于情势亡羊补牢似的提出“改进批评艺术的风气”?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