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坎普教授 2009-09-23 16:00:35 来源:艺术市场 点击:
赫斯特本人的经历同样和他的艺术一样奇特。


  引人深思


  启示一:当代艺术家是否已经成为图像和观念的制造者?


  几年前,当作家海岩被质疑其小说是“枪手”代劳,是团队作业的成果,掀起轩然大波;今天,在西方的当代艺术界,艺术家出创意、具体操作由团队完成,却早已经成为通例。“当代艺术界有三个商业上最成功的艺术家,除了赫斯特,还有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和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比如杰夫•昆斯,他创作‘新波普’雕塑,他只需要在电脑里绘制彩图,至于具体的架上操作,则由助手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认为,也不排除赫斯特采用这样的创作模式。


  记者提出由艺术家亲自完成和团队作业这两种方式,是否有高下之分,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有优劣区别?”我觉得不应该先着急一争高下,不要轻易地否定或鼓吹赫斯特这样的当代艺术家。我认为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研究,因为一个艺术家的成功,这不是单个现象,他一定是满足了一部分大众消费需求。特别对于中国艺术界,这是个新课题。“王端廷指出,实际上,如今的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图像创作者,无论他从事的是绘画、电脑喷绘还是影像,只要作品能够动人就可以。


  启示二:艺术家是否也需要强大的营销团队?


  赫斯特这种赤裸裸的商业操作模式,曾被很多人指责和质疑,认为艺术是不是不该这么铜臭味儿,他的成功是不是只是投机取巧。事实上,只要我们稍稍回顾一下西方美术史上那些成功艺术家,譬如毕加索、譬如达利、譬如安迪•沃霍儿……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他们的作品优秀,往往有很强的创造性。其次,有优秀的营销手段,符合了大众消费心理。再次,就是和艺术家本人的个性有关,这些人往往愿意成为大众明星,甚至在衣着打扮方面要显得个性张扬、与众不同。比如达利那夸张的胡子、安迪•沃霍儿的银色假发、博伊斯的灰呢毡帽、陈丹青的黑色中式上衣……都成了他们的标志之一。


  “赫斯特创造的这个商业神话。和他的庞大的营销帝国密切相关。”王端廷介绍,赫斯特和商业的合作可谓非常全面,他不仅创立了出售其作品衍生产品的商店,还曾和levis合作,推出了印有其作品的T恤。同样,村上隆也曾和路易威登合作,推出了非常著名的限量版背包。对于品牌和艺术家来说,这种合适可谓双赢。商家借助了艺术家的知名度提高了其文化形象,同时艺术家也通过商品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和以前品牌赞助艺术家创作或办展相比,这种合作更为深刻,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和任何工业产品一样,都面临着‘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推销难题。”王端廷认为,正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走红,虽然影片本身的质量很重要,但是也和它强大的宣传分不开。艺术和商业的关系,绝对不是一句“金钱至上”就能说清楚的。


  启示3:画廊业反而会迎来春天?


  很多画廊从业者因为赫斯特不按常理出牌、绕过画廊直接送拍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担心接下来中国的艺术家有人会效仿他,画廊因此而没饭吃。人民政协报《收藏》周刊主编孙炜却语出惊人:“我认为,虽然需要一定时间,但是画廊终究会迎来春天。”


  “这些年,因为艺术品市场火了,画廊被挤占了发展空间,挖掘、推荐艺术家的功能没机会施展。萧索秋风今又至,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拍卖行开始调整,这对画廊倒不能不说是一个机会,虽然在调整的过程中,肯定也会牺牲一部分画廊。但是艺术还要发展,艺术家还要生存,这就需要艺术市场各个领域的职能划分更专业,各司其职。”


  孙炜认为,恶炒终究站不住脚,现在市场调整,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家没钱了,其实是因为很多人看到,这些年的恶炒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很多优秀的作品,其实都是被外国人买走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