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拍疯了
2006年的3月至6月,用“全线飘红”来形容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内外拍卖的火爆似乎都显得分量不够。虽然早在2004年,就有人预言中国当代艺术将逐渐进入一个高价时代,但当张晓刚的《血缘:同志120号》在2006年3月底以97.92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苏富比首场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创下全场第一成交价记录时,人们还是为这个预言兑现的速度而瞠目结舌。
实际上,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显现出上升的苗头,市场上所谓的“F4”,即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其作品在2005年度的拍卖场上成交记录都已经突破了100万元。在2006年3月底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不少艺术家的作品都在本次拍卖会上创下了个人的成交新记录。
亚洲区域的拍卖市场迅即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市场所获得的成功作出了回应,香港苏富比于2006年4月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现场的热情几乎达到了“爆棚”的程度。整个拍卖专场的总成交额达到了1.3亿港元,全场同类拍品只有两件流标。
纽约和香港对内地拍卖的风向标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内地的拍卖行情也与海外联动。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拍卖公司相继开辟了当代艺术专场。2007年,当代艺术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角。一串串记录被打破,一个个新人横空出世。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当代艺术专场甚至缔造了3.37亿港元的价格神话。
除了拍场,几乎所有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产业都迅速繁荣。北京798艺术区的房价节节攀高;大大小小的画廊层出不穷,甚至连外资画廊也蠢蠢欲动,意欲分一杯羹;各种与当代艺术有关的艺博会纷纷“赤膊上阵”,艺术家、经纪人也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相伴始终的却是“争议”、“泡沫”等等质疑的声音——资本炒作、价格虚高、西方订单的加工厂、浮躁、快速的买进卖出……2008年秋,在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下,曾经风头无限的中国当代艺术迅速进入了深度调整的阶段。拍卖市场价格大跌,一些拍卖公司甚至砍掉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不少画廊无奈关门,就连北京798艺术区的房租也放下身段,宣布打折。
不过,即便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正在艰难前行,但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记载了当下的生活方式,是一定时期人们心境的一个真实写照,是真正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艺术,这就是当代艺术存在的价值。虽然中国90\%以上的人还没有学会欣赏当代艺术,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但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通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规模洗牌后,挤掉泡沫,中国当代艺术的下一步会迈得更加理性和成熟。(88 )
收藏已融入生活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这句老话,在当今的中国显得尤为贴切。
近10年以来,冲破樊篱的民间收藏,一发而不可收。收藏者、收藏组织、古玩市场、拍卖会、画廊、艺博会,甚至各种与收藏有关的媒体、影视剧、小说甚至网站等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如今,艺术品收藏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确,人们有钱了,艺术品经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新宠并且持续走高,中国的艺术品经济随之成熟,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艺术品消费开始流向了寻常人家。
在这个10年里,艺术品的投资属性开始被人们所看重,据业内人士的初步估计,近10年来,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投资增长率超过30\%,而中国的市场增长尤其迅速。10年前,一幅齐白石的虾和螃蟹题材画作价格是每平方尺1.5万元,而现在每平方尺增长了近10倍。价格的急剧增长主要源于买方市场的增长,统计数据表明,自2003年以来,艺术品市场的买方群体几乎是10年前的3倍。然而,艺术品的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市场总量太少,持币待购的人数迅速增长,在物少人多的情况下,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必然持续走高,而艺术品也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与艺术品相关的各个行业迅速繁荣,艺术品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拍卖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拍卖成交额更是年年看涨,可以说,艺术品拍卖已经成为目前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手段。此外,古玩市场、收藏市场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近三四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迅速走红,画廊、艺博会、艺术区也数量大增。
但是,在收藏队伍与收藏范围不断扩大、艺术品市场逐渐繁荣的同时,一些涉及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运作机制、市场体系及政策方面的“硬”问题却不断显露,如竞争无序、自我约束能力差、交易秩序混乱、利益关系失衡、积累不够、可持续发展支撑乏力等。此外,艺术品的投资功能越来越凸显的同时,艺术品市场投机和炒作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投机当道、信息浑浊、诚信危机,已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顽疾。
不过,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法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艺术品市场通过自我的淘汰也在迈向成熟。相信在下一个10年,一个真正繁荣和健康的艺术品市场值得期待。
【编辑: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