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杨千现场观展 2009-10-14 18:37:2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点击:
争论持续到新世纪也没有任何结论。无论怎样,就中国当代艺术的推进而言,“与国际接轨”或“与世界对话”已经发生,并且在整个90年代对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凡的动力。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中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与西方艺术家共同出现在艺术史研究者的画册和书籍中,这样的局面

《艺术_市场》第1期封面


意识形态与市场问题


  1991年1月,离《画家》杂志停刊不到一年的时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市场》创刊。   从创刊词可以判断出编辑试图通过“价格”来实证作品的价值,让“生效”替换艺术价值的认定:


  在一个只有用类似“经济化文化”这样的术语才能更准确地表述当代文化的时代里,中国当代艺术正以种种不成熟的形式和渠道进入世界“艺术工业”的大循环,尽管这一事实并未被更多的人们敏锐地意识到。不过,正因为如此,一份引导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画商、艺术经纪人、艺术出版商、中间人和艺术家对这种肯定有利于艺术发展的“进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参与的资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知道,当代社会中的艺术面临一个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情况,即它的价值不得不通过价格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来——尽管艺术的价值并不就是经济意义上的价格。就此看来,艺术品的买卖就成了艺术家和画商、画廊、美术馆更不用说艺术经纪人的工作同时生效并产生意义的基本前提或保证。在当今社会,一种缺乏“经济实证”的文化居然能够生效,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尽管《艺术•市场》的编辑对《艺术•市场》抱有诗意的幻想,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宣言式的文章中,还是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透露出来:中国艺术界开始意识到,市场权力的诞生,已经为当代艺术合法化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并且也造就了导致艺术国际化的可能性。在这期杂志里,作为重点推出的艺术家是80年代新潮运动的代表人物王广义说:


  我想金钱和艺术都是好的东西,人类干了几千年才发现只有艺术和金钱才能带来欣喜和冥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像普通人一样热爱金钱,不同的是普通人用金钱来过豪华的生活,而艺术家则用钱来维持神话的形象。一个艺术家的神话魅力越大,他的作品就越值钱,这里边有一个神话的形而上向神话的世俗转换规律在发生着作用,这两方面互为关系才能推进艺术的进程。应当说在当代艺术中是“马太效应”的正题和反题现象左右着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市场的神话的诞生和消亡。

 

毛焰  《小山的肖像》  1992年  布上油画  170×100cm  中国私人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