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现当代艺术收藏部主席盖瑞·丁特罗 2009-10-14 18:37:2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点击:
争论持续到新世纪也没有任何结论。无论怎样,就中国当代艺术的推进而言,“与国际接轨”或“与世界对话”已经发生,并且在整个90年代对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凡的动力。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中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与西方艺术家共同出现在艺术史研究者的画册和书籍中,这样的局面

曾梵志  《协和三联画》 1991年  布上油画  460x180cm.

 


  曾梵志(1964— )最初的风格接近表现主义。叙述性的内容和语言上的表现主义特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震撼力。在《协和》(1991)和《肉》(1992)这样的作品中,画家试图将他理解的痛苦与焦灼表现出来。画家认定,现实中的人无疑已经病入膏肓,医治是必然的。可是,那些病人的真正问题不是肉体生病,因此仅仅将肉体的病痛解除,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画中医生与病人的精神状态别无二致。病人和医生成为同一种病症的受害者。在表现主义的风格中,我们可以隐隐发现一种象征图式:画中的人物眼睛总是瞪得大大的,表情是没有变化的惊诧。这种图式最终导致了艺术家抛弃更多的现实物象。大约在1994年,曾梵志将画中人物的痛苦面孔完全隐藏了起来,而代之以“假面”。这种变化无疑是艺术家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定,这是另一种对真实或者本质表示怀疑的方式,当然,这个风格仍然表现出绝对主义的立场,艺术家也许仍然相信本质的存在,不过他对此无能为力。生活的真实性即便揭示出来有任何意义吗?或者,存在着一种被称之为真实的东西吗?这是一种精神的焦灼或者痛苦,艺术家选择了将难以言说的面容完全以面具的方式给予替代的方式,这起码表明,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是人人都更愿意用“面具”来遮掩自己。


  广州的邓箭今(1961— )、成都郭伟(1960— )、重庆郭晋(1964— )以及钟飙(1968— )在90年代的作品均被视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一部分,不同城市的艺术家的艺术在精神与情绪上的相似性表明了这个时期的普遍趣味。

曾梵志  《面具》  1994年  布上油画  150×130cm  凯旋艺术机构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