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经典艺术鉴赏讲座 2009-10-15 09:34:23 来源:《文汇报》 吴越 点击:
王璜生表示,“我觉得只要标明,应该是不会误导的。一件不真实的作品,如果没有标明是存疑,那你去欣赏它,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件作品标明了是存疑的,公众怎么看是公众的事了。”

  8月1日,陈履生发表《馆藏的利用要尊重资源的价值》一文,提出“该不该将这些未鉴定的历代绘画拿出来公开展出,尤其是面对还不具有判别能力的大学生”这个核心问题。

 

  时隔不久,到任仅一个多月的王璜生发表文章《遵从美术馆规范进行藏品研究利用》 ,回应道:“这次展览特设了‘秘画’这样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的古代作品是‘存疑’的,特别要求‘观者慎审之’,在作品的说明牌上也特别注明‘传’,尚有存疑的标示不言而喻。这是作为博物馆应该有的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至于在这样的基本态度底下,还存在其他一些值得质疑和探讨的问题,那是属于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范畴了。”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璜生明确否认“误导观众的可能性”:“我觉得只要标明,应该是不会误导的。一件不真实的作品,如果没有标明是存疑,那你去欣赏它,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件作品标明了是存疑的,公众怎么看是公众的事了。也许大家会看出以前专家的鉴定走眼的地方,也许大家会看出这些作品传递出的另外一些信息。不是说有问题就不能拿出来。”

 

  在另一个场合,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秘画”的价值提出了宽松而富有新意的理解:“即使不是所传的那个画家所画,而是与之同时代的人托其名而作,流传到现在,显而易见也有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即使同代人的临仿之作,也记录了当时人对时代大家的气息的理解和运用,也很有研究价值。”范迪安补充说,不怕画有“问题”,“问题”最好的出路是变成大家探讨的课题。

 

  争议之二:这是不是一个“游戏”?

 

  事实上,据记者多方了解,“秘画”的件数在展览过程中悄然变动:先是其中两幅传为南宋赵伯驹的《长江万里图》和传为明仇英的《百美图》在争议中撤下;而后,原本鉴定为真迹的明朱耷的《墨荷》因质疑为伪的呼声太大,竟无奈加入了“秘画”行列。

 

 

  相关链接:

  "藏"以致用服务师生 "美院"收藏遭遇困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