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展、中央美术学院“历代名画记”相继展出后,艺术院校的收藏情况较引人关注。院校的收藏凝聚着学院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其数量和质量往往是院校基础实力的一种标志,也是学生学习和美育的第二课堂。那么,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院校尤其是美术院校的收藏现状如何?有哪些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内几家美术学院,一探究竟。
藏以致用服务师生
在国内现有的八大美术学院中,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一样,美术学院的发展状况各异,因而其收藏也情况不一。记者了解到,卫天霖的作品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收藏亮点;四川美院美术馆至今都具有省级美术馆的职能;西安美术学院的藏品数量达10万件,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代表;中央美院美术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对艺术品的收藏,藏品涉及古今,兼顾中西,包括美术的各个领域等。这些藏品有的存放于专门的美术馆,有的则是存于图书馆。
“与公共美术馆的收藏相比,美院美术馆收藏的区别在于归属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表示,美院藏品属学校所有,服务群体主要是本院校的师生。一般而言,学术性、创新性、示范性应当是学院选择收藏的主要标准。
由于被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多为珍品,所以进馆容易出馆难,展览、观摩也多少受到限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助理唐斌介绍说,该校美术馆的收藏作为教学辅助的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内向学校提出申请,用于课堂观摩赏析。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藏品集中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两处,其中主体在图书馆。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庄革发表示,展览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总的原则是真迹不出馆。课堂观摩原作多采取教师带学生到馆内上课的方式进行。有两类情况校外人员有机会看到藏品:一是院级客人按程序到馆内参观;二是由学院美术馆举行的两年一度、为期三天的藏品展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