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大学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他们除了想让英国观众了解中国,更着眼于反思现代性,关注工业革命的后果、环境问题等。
严格来说,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展览而做。2006年提出“国家遗产”方案的时候,王广义的“东风·金龙”还只是一个设想,后来这个作品在2008年的“另一个王广义”上展出过;卢昊的作品《复制的记忆》是他跟黄专沟通的结果,但之前也在北京展出过;摄影师曾力一直都在拍摄贵州水城钢铁厂,黄专需要跟他沟通的只是究竟拿什么照片来参展;汪建伟也是一直在做观礼台的研究。
加入隋建国的《大提速》,是黄专在北京阿拉里奥画廊看到这个作品,觉得作品涉及火车历史,跟现代经济发展有关,很契合“国家遗产”的主题。
黄专自述最初设计这个展览时想得很简单,是想做特别“中性”的展览。他主观上希望“国家”、“遗产”的含义在展览中能变得“不确定”,甚至变得不重要。在他而言,重要的是这个展览本身提供的素材和文本。
艺术界的贺寿
整个“国家遗产”展览还包括三位学者的文章,以及展览文献集里的“视觉档案”。邀请三位学者加入,是黄专在编纂画册时兴起的念头。
他把5件作品分成3个主题,把卢昊关于北京城的作品《复制的记忆》放在“帝国与国家”,王广义、隋建国、曾力的作品放在“一个多维的现代化模式”主题之下,“视觉政治神话”则包括了汪建伟的《观礼台》。